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红慧  李景照 《广西植物》2018,38(2):210-219
该研究对地质时期樟科植物花化石的主要类群,即Androglandula、Lauranthus、Mauldinia、Neusenia、Perseanthus和Potomacanthus属分别从属和种的形态特征、分布、地层以及系统意义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现代樟科植物从地层和分布、花序类型、花部形态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樟科植物在中晚白垩纪期,已经起源于劳亚古陆的中纬度区域。(2)樟科植物的花序类型为Mauldinia属的侧生花序类型和假伞形花序类型。(3)花为3基数的两性花,花被片6枚排列为2轮,雄蕊12或6,排列为4、3或2轮,最内轮雄蕊不育,第三轮雄蕊基部常见一对附属腺体,雄蕊药室瓣裂,4或2药室,雌蕊为单心皮。(4)花被片上常有大量的油细胞、并列型气孔器和单细胞毛。该研究结果中樟科花化石的发现,为樟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古生物学的证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2.
露螽科六种雌性发声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道了露螽科6种维性的发声器,主要包括发声刺的数目、分布、排列及其形态结构。露螽科的雌性发声刺,可以作为鉴定雌性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83.
驱蚊香草离体微型扦插中褐变因子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发虎 《生物技术》2010,20(3):78-80
目的:优化驱蚊香草离体微型扦插中的防褐化技术,为驱蚊香草离体快繁提供参考。方法:以驱蚊香草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三元二次回归组合设计,对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和褐变率进行了研究,确定复合抑制因子在褐变调控中的最佳组合。并对PPO活性与其褐变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调控驱蚊香草带腋芽茎段PPO活性的最佳组合为0.2%维生素C(X1)、0.2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X2)和0.4%柠檬酸(X3),标准回归方程为Y=71.702-4.187X1-0.305X2-2.333X3+1.339X1X2+2.643X1X3-3.803X2X3-0.660X12-5.90X22-4.732X32,具有统计学意义;PPO活性与褐变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56。结论:维生素C、PVP、柠檬酸能有效地调控驱蚊香草离体微型扦插中的褐变,显著地降低了褐变率。  相似文献   
84.
不同土壤水分下刺槐和油松的生理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2树种的成活率、干物质累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在适宜水分下刺槐的单叶水分利用率(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和油松的枝条快速生长期主要集中在3-6月,在中度干旱条件,2个树种均可良好生长;在严重干旱下2个树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但刺槐受影响较大,油松受影响较小.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刺槐耗水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油松.2树种在中度干旱下的总WUE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属于高耗水树种,油松属于低耗水树种,油松的耐旱性强于刺槐.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只能用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造林.油松应尽可能在含水量较高的阴坡或沟坡地带造林.  相似文献   
85.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杨树(Populus simonii)的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杨树叶水势、相对含水量(RWC)、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下降;在适宜水分和中度干旱条件下,杨树的快速生长和干物质迅速积累时期主要集中在5~6月,严重干旱下快速生长时期和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5月;杨树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WUE则表现出中度干旱下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杨树在适宜水分下的日、旬、月耗水量明显高于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处理;杨树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条件下的最高耗水月分别在6~7月,最高旬耗水量分别在7月中旬、上旬和6下旬;在中度水分亏缺和严重水分亏缺下的最高耗水日出现的时间比适宜水分下的最高耗水日提前1~2个月以上。一天中的最大耗水高峰随着杨树生育期和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不具备耐旱植物的特征,因此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不适宜大面积栽植,只能用于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造林。  相似文献   
86.
生防细菌T132的鉴定及其对采后柑橘炭疽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柑橘(Citri)是世界上重要的果树。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对采后柑橘炭疽病有效的生防措施,分离鉴定柑橘根围土壤中一株细菌T132,并研究其特性及生防效果。【方法】根据菌株T132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通过连续8次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测定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采用柑橘果实刺伤挑战接种和拮抗菌液直接浸泡健康果实两种方法研究该菌株对柑橘炭疽病的抑菌防病效果;利用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因子的特异性引物检测菌株T132是否为潜在的人类致病菌。【结果】菌株T132鉴定为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连续8次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菌株T132抑制胶孢炭疽病菌生长的能力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菌株T132对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刺伤接种的防效为88.2%,自然发病的防效为54.9%。未检测到该拮抗菌株有人体致病相关的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因子(BCESM)毒力基因。【结论】首次报道对柑橘采后炭疽病具有生防效果、对人类相对安全的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87.
桐柏野大豆种子粗蛋白质测定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大豆因其高蛋白、低油脂含量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快速精确测定野大豆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和消化—分光光度法对采自桐柏的8个野大豆样品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并分析比较两种测定方法。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消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经典的半微量凯氏法测定结果一致。半微量凯氏法适用范围广,测定结果精确,而消化—分光光度法相对于半微量凯氏法简化了试验操作,缩短了分析时间,又没有特殊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要求,更便于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来自广东和广西的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从180条RAPD引物中所筛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对分离自两省区的96株瓜类疫霉进行了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通过对供试菌株的RAPD-PCR扩增,共获得135条DNA标记谱带,其中124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检测率为91.9%。利用NTSYS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以遗传相似系数0.81为阈值,将96个供试菌株划分为12个RAPD群,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菌株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RAPD群与菌株地理来源、分离寄主、致病力、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9.
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缺失病毒非必须基因增加杀虫效果,插入外源基因提高杀虫速度、修饰病毒本身基因扩大杀虫谱等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构建重组杆状病毒杀虫剂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肠道菌群数量与粪便sIgA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菌群失调引起食物过敏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筛选2个月~6岁患儿49名和健康儿童57名,采用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数量,并采用ELISA法检测粪便sIgA含量。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食物过敏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显著下降,肠杆菌显著升高(P〈0.05)粪便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儿童肠道菌群失调是引起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