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研究通过基因替换和重组等技术构建重组病毒解释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分子基础。以实验室构建的XJ-160病毒全感染性克隆为基础获得XJ-160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SINV)糖蛋白基因单独和同时相互替换的重组病毒。首先研究重组病毒对细胞及动物感染性和致病性,同时利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方法鉴定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基因区段。研究结果显示XJ-160病毒E2糖蛋白是影响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速率,空斑形态及对乳鼠致病性的主要因素。中和试验结果显示SIN病毒E2糖蛋白对决定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确定了引起XJ-160病毒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基因区段,并为进一步研究XJ-160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是环状病毒属中的新成员,首次分离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圆斑按蚊,本研究首次对从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到的西藏环状病毒(HN11121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除第2节段以外,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株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原始分离株(XZ0906)第1~10节段核苷酸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相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0.3%(S6)~98.7%(S5)和79.8%(S6)~99.8%(S10);而HN11121病毒株与XZ0906病毒株第2节段核苷酸长度分别为2 850bp和2 838bp,分别编码950和946个氨基酸,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55.8%和47.1%。病毒VP2蛋白氨基酸位点差异结果显示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XZ0906相比存在39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基于HN11121病毒株VP1基因和VP3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N11121属于环状病毒属西藏环状病毒,但是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HN11121病毒与在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原始分离株(XZ0906)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以上结果提示,从三带喙库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HN11121)与从圆斑按蚊分离的西藏环状病毒在病毒基因组和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三带喙库蚊是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同时该蚊种也是我国南方广泛存在的蚊虫种类,因此加强三带喙库蚊中西藏环状病毒监测对于了解西藏环状病毒的生物多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侯笑云  宋博  赵爽  丁圣彦  梁国付  董翠芳 《生态学报》2015,35(23):7659-7668
以黄河下游典型农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在林地景观中进行地表节肢动物的观测。用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代表物种多样性,选择代表景观背景的5个竞争模型:生境特性(H1,2012)、基质特性(H2,2012)、生境变化(H3,1984—2012)、基质变化(H4,1984—2012)和土壤-环境条件(H5,2012)从4个空间尺度上(100,250,350和500 m)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多模型推理(Multi-model Inference,MMI)方法,在R软件里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探究了研究区近30年(1984—2012年)景观背景变化对林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景观背景模型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尺度依赖性。在100 m的尺度下,生境特性(H1)最能够解释香农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加,生境特性变化(H3)在较大(250、350 m和500 m)的尺度对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影响最大,而基质特性和土壤-环境条件(H2和H5)的作用不显著。景观背景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解释量达到40%。在研究区域,生境特性是表征香农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4.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持续作用下,样地土壤酸化有加剧趋势。2011年的6月(CK:(603.76±46.18)mg/kg,T1:(565.41±44.48)mg/kg,T2:(521.58±30.92)mg/kg,T3:(509.49±19.40)mg/kg)、12月(CK:(488.92±22.71)mg/kg,T1:(379.65±49.46)mg/kg,T2:(346.08±33.81)mg/kg,T3:(318.00±52.35)mg/kg)和2012年6月(CK:(540.48±39.11)mg/kg,T1:(492.30±43.15)mg/kg,T2:(489.65±51.39)mg/kg,T3:(428.53±49.66)mg/kg)3次测定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高强度的酸处理T3显著低于CK值(P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各处理中的响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致。由于旱季和湿季的土壤温湿度相差较大,以上各指标在旱湿两季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大于旱季。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其在各酸梯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长期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抑制了土壤的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碳的累积,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需长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5.
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 的靶向制剂曲妥珠单抗,显著改善了HER2 阳性乳腺癌转移患者疾病的发展状况,提高了 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然而耐药现象时有发生。其它靶向制剂如帕妥珠单抗,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拉帕替尼和ado-transtusumab emtansine等克服了其耐药性,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HER2 靶向制剂单用或联用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功效,但最 佳治疗次序依然未知。随着新型靶向制剂的出现,最佳治疗方案的研究成为热点。本篇综述重点阐述了目前HER2 阳性乳腺癌转 移患者最佳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以及新型靶向制剂的现有状况。  相似文献   
86.
周国林  梁国栋 《病毒学报》1999,15(3):205-211
YN87448毒株1986年分离自云南傣族52岁女发热病人的血液标本,曾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用我们创立的单引物差异RT-PCR方法及简并引物TRT-PCR法均已证明:该病毒甲病毒属的辛德毕斯样病毒。本研究从甲病毒属的病毒基因序列的共同保守区,设计4对引物。  相似文献   
87.
拟波士螨属Pseudobonzia隶于巨须螨科Cunaxidae。1975年Smilcy建立该属,至今全世界已发现9种,但国内未有报道。1981年,我们从土壤中采到一批标本,经整理研究,发现其中有拟波士螨属的两个种,其中一个是新种,另一个系我国新纪录,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8.
XJ-160病毒为辛德毕斯病毒新亚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XJ-160病毒是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在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基础上,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病毒同源性和病毒系统进化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XJ-160病毒具有典型的甲病毒属德毕斯病毒的序列特征。该病毒nsp3蛋白基因中11处制失及两处插入(4517 ̄5485),涉及90年核苷酸。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XJ-160病毒属于辛德毕斯病毒欧洲/非洲亚组。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  相似文献   
89.
沙角庚 《古生物学报》1995,34(5):602-610
复合模化石是贝壳被溶蚀后,由于早期成岩压缩作用的影响,原贝壳的内模和外模互相叠加压印而成的化石,其正、负模上均印有原壳的内面和外表的特征。这种石具有形态和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90.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 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 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