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发生冻雨雪灾害,给在鄱阳湖区越冬的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带来不利影响,据3月上旬的调查,原本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的斑背大尾莺已变得十分稀少.  相似文献   
72.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外调查.该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28种,隶属于2目8科18属.其中广布种3种,占10.7%,其余25种均为东洋界种类,比例高达89.3%.东洋界种类中,华中区物种有9种,占32.2%;属华中华南区共同分布的有16种,占57.1%.该区以蛙科为优势科,其中又以臭蛙属和水蛙属为优势属.考察中发现了九龙棘蛙和武夷湍蛙两个江西省两栖动物新纪录,至此江西省两栖动物种类增至41种.  相似文献   
73.
中国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自然条件、人类胁迫、生态环境效应和社会响应4个主题出发,构建了包含28个指标的中国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为各主题层中的指标赋权.分别用各主题层中的指标和对应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自然条件(NSI)、人类胁迫(HPI)、生态环境效应(EEI)和社会响应(SRI)4个分指数,然后用这4个分指数通过灰色关联法构建综合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指数(CEI),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同时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造成各指数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评价中指标赋权的合理性.最后以4个分指数作为变量,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聚类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各生态环境指数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自然条件从东南到西北呈明显的由优到劣的过渡趋势,降雨量、年均气温、森林覆盖率和水网密度4个指标是导致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人类胁迫东部发达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生态环境效应西北地区最为显著,同各地区自然条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自然条件差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生态损害与退化;社会响应无明显的地域分析规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区域综合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由区域NSI、HPI、EEI和SRI共同决定,综合评价得到2003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排序情况,其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最强的几个地区为海南、云南、广西、江西等地,最弱的几个地区为内蒙古、宁夏、上海、西藏、新疆等地.最后,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聚为生态环境特点各异的六大类,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大螟Sesamia inferens 9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COII基因的测序,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分析了大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COII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同时运用Mega 3.0软件建立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OII基因在大螟中进化速度较快,不同种群之间已产生较大的差异,序列相似性分析显示大螟种群间序列相似性最低仅为90.7(海南和江西种群),进化分歧矩阵同时也显示差异最大为0.102(云南和江西种群).此外,以与大螟同属的非洲大螟及螟蛾科的台湾稻螟为外群进行比较显示,COII基因在属内种间差异明显,遗传相似性为87.7~91.8,进化分歧为0.088~0.137;与台湾稻螟的差异最大,相似性仅为82.2~85.8,进化分歧为0.159~0.202.进化树显示,大螟贵州的丹寨种群、沿河种群和福建的福州种群聚为一个分支,江苏扬州种群和江西新余种群聚为一支,安徽的阜阳种群和芜湖种群关系最近,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的大螟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脑颅稍膨大,颧骨发达且突出,与Francis和Eger(2012)对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的再描述相符,该种为广东和江西两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6.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 基于1987年、1996年、2000年和2013年的水土流失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分析江西省1987—2013年的水土流失趋势, 并探讨水土流失的社会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7—2013年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发展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DP)、农业GDP、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人均GDP)、人口指标(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农村贫困人口)、农业耕作指标(耕地面积)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流失相关, 说明水土流失过程的社会驱动力较为复杂; 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农村贫困人口、农业GDP、人均GDP、人口密度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江西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是解决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受到数据获取的限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但研究结果仍可为本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7.
江西三清山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清山位于赣东北怀玉山脉东端,维管束植物繁多,有193科878属1 915种。通过分析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34.2%),其次为世界分布(31.09%)和北温带分布(15.03%),温带分布少于热带分布(41:90);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分布最多(17.88%),其次为泛热带分布(14.81%)和东亚分布(12.76%),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427:341);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48.92%),其次为东亚分布(30.73%)和热带亚洲分布(6.73%),温带分布远多于热带分布(705:245),表明该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性质。以区系分区区划作为分析地理分布特征的单位,将三清山的中国特有分布型划分为12个亚型,以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分布亚型所占比例最大,反映出各区系间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78.
论文描述的三分贝类化石标本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祝宅和马鞍山地区的三衢山组中,新种Zhuzhaiia transitense gen.et sp.nov,的特征是贝体大,两壳近等大,光滑;假铰合面大;腹内肌痕台悬空,无中板;背内肌痕台也悬空,腕腔中部有内向隆起,文中讨论该种的分类位置,根据假铰合面和肌痕台的特征,在总体上可以归入三分贝类,但发育了三分贝科没有的一些特征,如两壳近等大,肌痕台完全悬空,有简单的铰齿和铰窝,所以作者另立新科Zhuzhaiidae fam.nov.,Costitrimerella Rong et Li,1993属的一些特征,如其背壳内肌痕台前部悬空,无中板支持,似乎显示从三分贝科到新科的过渡性质,而新科在许多特征上也显示了从三分贝类到五房贝类的一些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79.
报道江西临江镇晚始新世临江组内发现的含Palibinia植物群。详细记述了Palibinia属的研究历史,其地质、地理分布以及其命名问题。从其叶形态、伴生的蒸发岩以及植被的分异度等确认Palibinia为旱生植物,并对其所代表的干旱气候形成机制予以探讨。文中描述了该植物群中的6种主要植物化石,特别是对Palibinia及Nelumbo二属的代表给以较详尽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0.
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江西省5种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植物组合及合理的配置并辅以工程措施是快速启动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重建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合理的生物体系设计和针、阔叶树种混交是改良地力、改善环境,促进退化荒山生态系统进行演替的优良途径。先进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林农牧业结合的复合经营方式是提高综合治疗效益,促进并持续生态恢复过程稳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