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的留学运动始于1847年。据统计,仅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万人。目前留在海外的超过百万。毋庸置疑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想必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竞争环境公平、经济机会充盈,能鼓励本来选择出国的人留下,会吸引那些在国外的高层次人才归来。  相似文献   
72.
《西北植物学报》2022,(5):F0002-F0002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场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至三届中国“百强报刊”,教育部第四、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科技部第一至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于2016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陕西省第一至六届精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73.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纤维介素基因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介素基因(fgl2)在人和小鼠的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编码蛋白对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的激活作用, 构建了HBV编码蛋白C、 S和X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HBc、pcDNA-HBs和pcDNA-HBx, 分别与hfgl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βGal )共转染到CHO细胞和HepG2 细胞,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记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病毒蛋白的表达.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及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活性, 反映病毒蛋白对hfgl2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作用.结果显示, 转染了真核表达质粒的细胞均能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 在CHO细胞, 转染pcDNA-HB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5.4和6倍, 在hepG2细胞, 转染pcDNA-HBc组和pcDNA-HBx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是对照组的8.7和11倍.研究表明, CHO和HepG2细胞中表达的HBV C蛋白和X蛋白均具有激活hfgl2的功能, 而S蛋白则不能激活.进一步揭示了HBV病毒蛋白与宿主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4.
在 83K 和 160K 两个温度下,通过激发波长对荧光发射谱的影响研究了光系统II中核心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核心复合物的发射谱的最大发射峰值不变,用 480、489、495 和 507nm 的光分别激发核心复合物,其光谱最大峰值处的荧光强度随不同激发波长下β-胡萝卜素分子的吸收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在长波长区域光谱的变化依赖于首先被激发的色素分子。所以,激发波长的不同影响着核心复合物中能量传递的途径。通过高斯解析,分析出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有 7组叶绿素a组分,它们是Chla660,Chla670,Chla680,Chla682,Chla684,Chla687和Chla690。  相似文献   
75.
With radical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has become one of major factors exerting a major influence on crop production. In the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growing areas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unexpected periodic episodes of extreme heat stress usually occur in July and August, the peak time of cotton flowering and boll loading, resulting in lower boll set and lint yield. Breeding programs for screening high temperature-tolerant cotton germplasm and cultivars are urgent in order to stabilize yield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warmer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14 cotton cultivars were quantified for in vitro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0 to 50 ℃ at 5 ℃ intervals. Different cotton genotypes varied in their in vitro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length responses to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Maximum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length ranged from 25.2% to 56.2% and from 414 to 682 μm,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cardinal temperatures (Tmin, Topt, and Tmax) also varied among the 14 cultivars and were 11.8,27.3, and 42.7 ℃ for pollen germination and 11.8, 27.8, and 44.1 ℃ for maximum pollen tube length. Variations in boll retention and boll numbers per plant i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found for the 14 cotton cultivars and the boll retention and boll retained per plant on 20 August varied considerably in different years according to weather conditions. Boll retention on 20 August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maximum pollen germination (R2=0.84) and pollen tube length (R2=0.64). A screening method based on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llen characteristics in an in vitro experiment and boll retention testing in the field environment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as a result, the 14 cotton cultivars could be classified as tolerant, moderately tolerant, moderately susceptible and susceptible to hig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76.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191-191
《微生物学通报》近日接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并通过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微生物学通报》被确定为综合性生物类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77.
用不连续梯度蔗糖密度超离心,从经Triton X-100增溶的褐藻裙带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到3种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分别是捕光复合物、具有光氧化活性的PSⅡ复合物颗粒(区带Ⅱ)以及PSⅠ(区带Ⅲ)。PSⅡ颗粒经毛地黄皂苷增溶后,再次超离心分离得到3条PSⅡ的亚复合物条带。吸收和荧光激发谱显示其中的区带Ⅱ-1为墨角藻黄素-Chl a/c-蛋白复合物,区带Ⅱ-2为Chl a/c-蛋白复合物,两者都只含20kDa多肽;而鲜绿色的区带Ⅱ-3为不含捕光复合物的活性PSⅡ核心。  相似文献   
78.
提问技能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介绍单元问题的教学策略以帮助教师在使用提问技能时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单元问题是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排列的问题串,主要由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组成。通过实例提出对单元问题设计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掌握和运用这一策略。  相似文献   
79.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分别在5-35℃和5-4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和丝光椋鸟(Sturnussericeus)的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5-35℃时,白头鹎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温度为40.3±0.1℃,热中性区为26.6-32.8℃,基础代谢率为73.10±4.11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79%;Ta在5-26℃范围内,代谢率(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mlO2/h]=265.37-7.24Ta(℃);Ta在5-30℃范围内,热传导值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平均为0.24±0.01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6%。丝光椋鸟的热中性区为27.6-34.5℃,平均体温为40.5±0.1℃(5-40℃),基础代谢率为160.64±9.20mlO2/h,是体重预期值的90%;最低热传导为0.16±0.05ml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29%。在5-25℃范围内,MR与Ta的回归方程为:MR[mlO2/h]=377.96-7.88Ta(℃)。白头鹎和丝光椋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体温,热传导和上临界温度,较宽的热中性区和较低的代谢率,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80.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2):256-262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