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凤眼莲根系分泌物中的克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文(孙文浩等1988,1989)已报告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对藻类有克制作用。在野外实验中,在一条富营养化严重的小河浜(上海市曹杨新村环浜)中种植凤眼莲后,藻类生长受抑制,水变澄清。在室内实验中,排除凤眼莲和藻类之间对光和营养的竞争后,藻类生长仍受  相似文献   
72.
受一定浓度SO_2熏气的大豆幼苗出现可见伤害以后,在继续熏气的过程中可见伤害程度不再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与此相联系,膜透性增加和TTC还原力下降这两个SO_2伤害指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SO_2熏气使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随着熏气时间延长,增加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回到对照水平,提示受扰乱的代谢过程有所恢复。低浓度SO_2预处理提高了大豆对高浓度SO_2的抗性,与抗氧化有关的巯基(-SH)含量显著增加,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有所增强,同工酶谱分析显示有SOD同工酶带的酶量增加或新带出现。  相似文献   
73.
大豆适应SO_2过程中出现的15kD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受SO_2熏气过程中,在一定剂量作用下对SO_2抗性有提高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叶子中出现了一个15kD蛋白,其蛋白量经一定时间增加后不再继续增加,熏气结束后即逐渐降低。纯化的15kD蛋白经SDS-PAGE和IEF检测,证明是均一的,它在280nm处的吸收很低,pH变化对紫外差吸收谱无影响,并且不含糖基;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它所含脂肪族氨基酸比例很高,几乎不含芳香族氨基酸,没有发现甲硫氨酸。  相似文献   
74.
SO2对植物的氧化作用和植物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主要介绍了SO_2通过活性氧(如O_2~-,H_2O_2,·OH等)伤害植物的机理和植物体内清除O_2~-,H_2O_2,·OH,L·,LO·,LOO·的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75.
在美国西部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抗旱的豆科植物——厚厚巴(jojobs.J发h音),从前印第安人从它长得像橡子一般的果实中挤出油来,用以治疗皮肤病。仅在17年前科学家才开始对它进行研究,近五年来已一阵阵地形成了“厚厚巴热。。它的学名是Simmondsia Chinensis(Link)Sc—hneider,起源于我国。  相似文献   
76.
在人工气候室的控制条件下应用动式熏气装置,进行了71种上海常见树木的熏气试验。观察了各种树木的叶伤害特征和抗性的季节变化,根据伤害阀值,把试验植物的相对抗性分为5个等级。  相似文献   
77.
凤眼莲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78.
分离,净化保卫细胞原生质体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植物生理学家Zeiger和Hepler以洋葱和烟草为材料,酶法分离保卫细胞原生质体(guard cellprotoplasts)获得成功,并简称之为GCPs。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使得研究保卫细胞本身的生  相似文献   
79.
水葫芦对藻类的克制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葫芦对藻类生长有克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由于水葫芦根系向水体分泌的有机物质能伤害和杀死藻类。用水葫芦种植水培养藻类,使藻类的光合作用速率显著降低,叶绿素a破坏,细胞还原TTC的能力下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藻细胞从鲜红色变为淡蓝绿色。  相似文献   
80.
两种喜温程度不同的植物组织对高温的反应不同,35℃开始抑制小麦叶片乙烯产生,而黄豆下胚轴在35~40℃乙烯仍增加,45℃才受到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主要步骤对高温的反应也不一样,ACC合成在40℃下还受到促进,ACC转化为乙烯这一步,则是高温钝化的主要位点。小麦叶片经短期40℃处理后回到常温下,经过滞后期出现乙烯剧增现象,表示高温下暂时受损的乙烯形成系统在常温下恢复功能后,可使积存的ACC转化为乙烯。MACC含量在高温逆境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