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能量通量及闭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通量梯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能量分配特征,讨论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全年获得的净辐射约为2.269×103 MJ/m2,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年总量分别为1.210×103 MJ/m2、1.117×103 MJ/m2和0.069×103 MJ/m2;能量平衡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呈单峰型.从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来看,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净辐射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草原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86.8%,非生长期的能量闭合率为76.5%.与未考虑0-5cm深度的土壤热量储存相比,草原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1.3%,非生长期能量闭合率提高了12.0%.  相似文献   
72.
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了全球变化下植物物候研究的主要进展,针对该领域国内外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植物物候研究的重心从以前的野外观测和初步统计分析逐步过渡到以揭示物候周期的调控机制和环境效应为主,研究手段从植物物候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表象描述转移到多尺度、多要素耦合关系的综合分析。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物候研究从植物个体及居群适应性研究转向植物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气候演变、农业生产乃至人类健康等方面影响的系统评估。并且在该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不同温度带大气温度与光周期对植物物候期贡献力问题、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非线性响应特征、群落水平上植物物候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物候研究的重要性等。对我国植物物候研究现状和管理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3.
厚穗宾草地上部生物量与株高的分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对厚穗宾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与株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厚穗宾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与株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形关系.不同时期,不同高度的植株在空间分布结构存在着相似性,各时期分维数分别为1.993 1(3月),1.317 3(5月),1.618 2(6月),2.119 1(7月),1.935 6(8月),1.668 6(9月).整个生长季,分维数呈抛物线型,7月份达到最大值,并且生长后期的较大植株同生长前期的植株相似,分维数为1.466 8.  相似文献   
74.
西北干旱区玉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就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作物玉米(Zea mays L.)对变暖的响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的响应以生长季提前和生长期缩短为主要方式。但是,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玉米生长期间平均气温小于临界温度时,增温使玉米生长期缩短;当玉米生长期间平均温度大于临界温度时,增温使玉米生长期有不再减小的趋势。未来的持续增温可能导致玉米生长期平均气温超过临界温度,从而可能使西北干旱区玉米生长期延长。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的响应还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增温使玉米拔节期以前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抽雄-槭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 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西北干旱区作物玉米对变暖响应的这种特点可能与绿洲的气候特点、作物的生理特性及增温的季节差异有关,而其响应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变暖使自然植被秋季生长季延长的生物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5.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7,他引:50  
肖国举  张强  王静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877-1885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6.
基于1981—2006年西北干旱区高海拔地(民乐站)和低海拔地(张掖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民乐站和张掖站的气温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民乐站、张掖站的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民乐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JP2〗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张掖站春小麦对气温变暖的响应表现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春小麦生育期内日均气温每升高1 ℃,民乐站和张掖站春小麦生育期分别缩短8.3 d和3.8 d.民乐站春小麦生育期内最高气温低于30.4 ℃时,春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均小幅增加,当超过30.4 ℃时,春小麦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77.
镉的致癌性与食品中镉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镉(Cd)因其广泛的环境污染而成为20世纪人类关注的一种重金属。虽然现在仍不知道镉具有的生理功能,但有证据表明镉是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金属。一般人镉暴露的主要途径食品摄入,其次饮水等途径。尽管一些地方病的证据有力支持了镉潜在的致癌特性,但由于环境中化学物质和吸烟等生活习惯与镉暴露之间存在难以区分的致病影响,使镉致病的研究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结论,引起了镉致癌性的争论。该文通过对人类镉暴露的文献综述,试图理解土壤、食品中镉的生物有效性与疾病,特别是致癌性的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文献报道人体内营养元素铁(Fe)、锌(Zn)和钙(Ca)浓度的提高,对减少镉的吸收、减轻镉中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许是我们彻底解决人类镉暴露风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8.
22年来西北不同类型植被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利用NASA GIMMS 1982~2003年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集和西北地区138个气象站点同期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22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与NDVI的相关系数。同时, 选西北 地区森林、草原、绿洲和雨养农业4类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为研究区,对各类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无 植被的戈壁沙漠地区外,西北地区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除祁连山中部地区外,西北地区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大于降水。天 山、阿尔泰山和秦岭的NDVI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而青海东北部NDVI与降水相关系数最高。西北地区各种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其敏 感度因植被类型不同和同类植被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较高的新疆林区与温度相关性最高,高寒草甸次之。在植被生长最旺盛的 夏季(6~8月),22年来西北地区各林区的NDVI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北东部林区下降趋势显著,与这些地区的降水减少和气温增加有关。草 原区植被以上升趋势为主,高寒草甸和盐生草甸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温升高是这些地区植被生长加速的原因 之一。西北绿洲是NDVI增加极为 显著的地区,以新疆绿洲NDVI上升趋势最大。气候变暖是近年绿洲NDVI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绿洲面积扩大、种植结构调整和种植品种变化 等人为因素对绿洲NDVI增加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作用在新疆表现的尤为突出。雨养农业区NDVI年际 间波动较大,各区域间变化不太一致。 NDVI的波动与降水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变化有很好的负相关,近年来西北东部气温升高和降水的减少是雨养农业区NDVI下降的原因, 农业措施的实施也改变了植被生长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9.
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利用NASA GIMMS 1982~2003年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集和西北地区138个气象站点同期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22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与NDVI的相关系数。同时, 选西北 地区森林、草原、绿洲和雨养农业4类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为研究区,对各类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无 植被的戈壁沙漠地区外,西北地区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除祁连山中部地区外,西北地区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大于降水。天 山、阿尔泰山和秦岭的NDVI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而青海东北部NDVI与降水相关系数最高。西北地区各种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其敏 感度因植被类型不同和同类植被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较高的新疆林区与温度相关性最高,高寒草甸次之。在植被生长最旺盛的 夏季(6~8月),22年来西北地区各林区的NDVI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北东部林区下降趋势显著,与这些地区的降水减少和气温增加有关。草 原区植被以上升趋势为主,高寒草甸和盐生草甸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温升高是这些地区植被生长加速的原因 之一。西北绿洲是NDVI增加极为 显著的地区,以新疆绿洲NDVI上升趋势最大。气候变暖是近年绿洲NDVI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绿洲面积扩大、种植结构调整和种植品种变化 等人为因素对绿洲NDVI增加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作用在新疆表现的尤为突出。雨养农业区NDVI年际 间波动较大,各区域间变化不太一致。 NDVI的波动与降水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变化有很好的负相关,近年来西北东部气温升高和降水的减少是雨养农业区NDVI下降的原因, 农业措施的实施也改变了植被生长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0.
王小平  郭铌  张凯  杨嘉  张荣  董珑丽 《生态学杂志》2008,27(7):1109-1114
2006年4-8月,通过大田试验,测定了7个密度梯度下3个品种的春小麦冠层、叶片在不同生育期的高光谱反射率.结果表明:孕穗期,不同密度的春小麦冠层和叶片光谱差异明显,波形相似,其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随密度增大降低,在近红外区反射率随密度增加升高;乳熟期,不同种植密度春小麦冠层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差异比近红外区小;不同密度的叶片光谱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变化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一致性,但随密度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不同生育期的冠层光谱表现为乳熟期的反射率高于孕穗期;叶片光谱表现为乳熟期较孕穗期在近红外光区反射率大大降低;不同品种春小麦的冠层和叶片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孕穗期,不同品种的冠层光谱在可见光区差异较小,差别主要表现在短波红外和近红外区;成熟期,不同品种冠层光谱的差异小;不同品种叶片光谱在近红外区的差异显著;春小麦红边存在双峰现象,从孕穗期到乳熟期,红边位置蓝移,红边幅值降低,红边面积减小;红边幅值的变化可用于估产,红边位置的变动可指示生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