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东亚钳蝎毒素基因BmKIT3 编码是由 6 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物质。该类毒素为专一性作用于昆虫的抑制型神经毒素 ,它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离子通道作用机理[1 ] ;同时 ,它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极好模型 ,是研究神经药理学的理想工具 ,将具有药理活性和昆虫毒性的基因导入细胞或动植物体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昆虫作用的专一性很高 ,对哺乳动物无害或毒性很小 ,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杀虫剂[2 ,3 ] 。我们的研究是对该基因密码子进行优化 ,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适于在昆虫中表达的BmKIT3 的两条长的引物 ,通过…  相似文献   
72.
泥河湾盆地——东亚古人类文化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奇 《化石》2002,(4):5-7
越来越多远古人类遗迹发现表明 ,泥河湾盆地不仅是中国的奥杜韦峡谷 ,而且是东亚地区的奥杜韦峡谷。奥杜韦峡谷位于非洲坦桑尼亚 ,泥河湾盆地坐落在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的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河谷 ,它们不仅都蕴藏丰富的古人类遗迹 ,而且彼此有着十分相似的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在中华世纪坛历史年表上 ,首先刻录着的就有泥河湾盆地的小长梁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目前 ,中国报道发现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30处 ,其中25处分布在泥河湾盆地 ,例如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坨村一带的沟底、马圈沟、半山、小长梁、仙台、东谷坨…  相似文献   
73.
74.
跨太平洋生物入侵研究展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跨太平洋生物入侵是当代最受关注、最具影响的生物学现象之一 ,这一过程导致并促进了新东亚 -北美间断分布格局 (与许多众所周知的古间断分布相对应 )的形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以及相关的生物类群 ,我们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哪些类型的物种参与或可能会参与跨太平洋生物入侵 ,2 )这些入侵种在入侵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3)为了有效地监控生物入侵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入侵种及其原生和非原生生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对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这些物种进行比较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 :1)遗传学 ,2 )生活史 /形态学 (如 :个体大小、种子大小等 ) ,3)生态学 (如 :生活型 /生长型、传粉媒介和竞争对手等 ) ,4 )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地理分布 (如 :分布区的大小、形状以及纬度等 ) ,5 )物理影响因子 (如土壤、水分和气候等 )。这些研究的目的在于 :1)确定外来种在其原生生境中影响其分布的限制因子 ,2 )了解入侵种能够在入侵地成功的原因 ,3)预测可能进一步发生的生物入侵 ,4 )为有效地监控和管理生物入侵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5.
贝壳状革耳菌染料脱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比色法研究了贝壳状革耳菌产漆酶体系在不同情况下对两种不同类型合成染料的降解脱色,结果表明,染料在较低浓度(10mg/L)时,漆酶对其降解迅速而彻底,pH值,培养方式(静态培养,摇瓶培养)对降解作用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时间(0d,6d,18d)向产酶体系中加入染料证实了漆酶活性与染料脱色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6.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77.
河北省南大港农场2002年夏蝗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入 90年代以来 ,南大港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大发生 6次 ,2 0 0 1年夏秋蝗发生面积达 2 6万hm2 ,5龄蝗蝻最高密度为 1 0 0 0 0头 m2 。 2 0 0 2年形势更为严峻 ,仅夏蝗发生面积超过 2万hm2 ;分别造成 1 3 0 0hm2 和 2 70 0hm2 的芦苇被吃成光杆和被啃食的严重破叶。出土时间早、孵化时间长、龄期悬殊大是今年夏蝗发生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去年越冬卵块基数大 ,其次是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相似文献   
79.
安健  汪明  孔繁瑶  殷佩云 《动物学报》2001,47(4):431-435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于相邻的宿主肠上皮细胞内相产生,由末代裂殖子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先细胞核分裂成为多核体,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然后紧靠细胞处的限制向外突出,临近突出部位的限制膜下陷,在核上方形成中心粒,中心粒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体的殖体相连,成熟的小配子与配子体分离,外型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核的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组成为9+2结构,此外,小配子至少有6根附着微管,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1和成囊体2,并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卵囊臂有5层,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   
80.
报道了桦木科(Betulaceae)鹅耳枥属(Carpinus L.)一新种——香港鹅耳枥(C.insularis N.H.Xia,K.S.PangY.H.Tong)。香港鹅耳枥与太鲁阁鹅耳枥(C.hebestroma Yamamoto)及多脉鹅耳枥(C.polyneura Franch.)相似,但习性灌木状,叶具13~16对侧脉,先端锐尖,边缘锯齿的芒尖较短,果苞宽半卵形或半卵形,长8~14 mm,小坚果顶端密被长柔毛且疏具树脂状腺体,与后两者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