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毛干是案件现场常见的生物物证,目前缺少有效的个体识别方法而未能在案件调查和法庭诉讼中发挥作用。毛干蛋白质组中的单氨基酸多态性(SAP)蕴含着个体遗传差异信息,可应用于个体识别。方法 为研究毛干物证SAP个体差异,本文使用离子液体对12份2 cm长的毛干样本(6人,每人2根)经过前处理后,进行LC-MS/MS质谱检测,分析毛干中的蛋白质组成。然后利用自建的东亚人群SAP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对质谱数据进行搜库分析,依据自建的SAP与SNP对应注释表信息,推导出SAP对应的nsSNP分型,并且与外显子测序nsSNP结果比较,进而验证SAP检测的准确性。最后,利用验证准确的SAP分型进行随机匹配概率的计算。结果 12份样品共计获得321个SAP,每个样本平均为(131±17)个。6人的随机匹配概率数值范围为1.4×10-4~1.0×10-9结论 本文建立了东亚人群毛干蛋白中SAP检测方法,并验证了个体识别应用的能力,为法庭科学中毛干个体识别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2.
深圳湾红树林引种海桑、无瓣海桑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深圳湾红树林引种的外来种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和无瓣海桑(S.apetala B.Ham.)的生态适应性、扩散现状及生态入侵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和无瓣海桑对深圳湾的气温、盐度、潮滩与土壤等基本适应,虽然极端低温是其生长定居的限制因子,但其子代的抗寒性逐渐增强,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繁殖力和扩散力,生态效益明显。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生态位理论、群落更新理论等方面分析认为,海桑和无瓣海桑在深圳湾造成生态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3.
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不同群落中的种子生产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3个群落花甘菊种群种子生产的3个特征即花序特征、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中小花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存在显著差异,小花数变异范围为93281.6-154698.0朵/0.25m^2;平均结实率为25.75%一34.58%;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23673.40—52616.71粒/0.25m^2;干粒重为0.0880—0.10208。在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种群和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种群中,前者的种子较大。结合薇甘菊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4.
75.
GIS和RS支持下广东省植被吸收PAR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在GIS和RS支持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DOAA-AVHRRNDVI数据估计了广东省植被在1992-04~1993-03间吸收的PAR,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类型植被对PAR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广东省植被年APAR介于0~1575MJ/m^2a之间,其最大NPP不及全球最高值的一半,并且,广东省年APAR的时空变化显著,这主要与植被自身性质和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有关,即使是常绿阔  相似文献   
76.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分析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6%,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8.9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以50~10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而以50m2以下的所占数量比例最大.大部分林隙是在大约40年前形成的,其中以10年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高度在20~30m之间.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72.94m2,冠空隙面积为25.06m2.  相似文献   
77.
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群落元素含量特征 ,分析了其中 9个种不同器官的 6种元素含量 ,结果表明 :1 )群落中植物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大小为 ,N:叶 >皮 >根 >枝 >茎 ,P:叶 >枝、皮 >根 >茎 ,K:叶 >皮 >枝 >根 >茎 ,Ca:皮 >叶 >枝 >根 >,Mg:叶 >皮 >根 >枝 >茎。 2 )椎栗、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和双盖蕨是群落中含 N量较高的种 ;椎栗、云南银柴和双盖蕨含 P量较高 ;各个种的含 K量相似。 3)养分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差异 ,上层种叶子含 P量高于下层种 ,但含 K量区别不显著。上层种茎 N、P、K含量显著低于下层种。黄果厚壳桂种群 ,其不同层次个体养分含量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但下层个体茎养分高 ,上层个体茎养分低。 4)群落不同元素间具有许多显著相关的元素对 ,其中 N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 Mg、P,再次是 K,而 Na不与其它任何元素相关 ,Ca相关性很少。从器官角度看 ,茎所含相关元素对最多 ,而枝、皮最少。  相似文献   
78.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锋种马尾松、杉木和荷术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群落透光度的影响最大,阳生性种鸭脚木、泡花树、罗浮柿和腺叶山矾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别不大,中生性种小叶胭脂、硬叶稠、短花序桶、陈氏钓樟和黄果厚壳桂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密度的影响最大,而中生性种粘木和阿丁枫与群落透光度的关联度最大。环境因子对演替各阶段优势种群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群落透光度>物种丰富度、群落密度>土壤条件,在各优势种群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中,中生性种受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9.
应用主分量分析与聚类分析技术, 测定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群落不同种群的养分相似性, 并探讨了植物不同器官作为相似性测度的合理性。并认为, 茎叶较适于作为相似性测试的取样部位。测定结果表明, 主分量分析与聚类分析对茎叶样本的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 在主分量分析中, 茎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N、P和K 元素, 叶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K和Mg 元素。上层乔木叶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下层种双盖蕨、柏拉木与薄叶梧桐的叶子具有独特的养分特征, 黄果厚壳桂不同层次的个体具有相似的特征, 即种内的不同层次个体的差别不大。双盖蕨与柏拉木的茎样与其它种最不相似, 它与叶子的测定结果相一致。黄果厚壳桂不同层次个体的茎互不相似, 反映出不同木质化程度产生的营养含量上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 处于上层的荷木、椎栗与华润楠的茎最为相似, 它们与一、二层的黄果厚壳桂及鼎湖钓樟则在较高水平上聚合, 亦即相似性稍小, 但与其它种( 或个体) 相比, 这5 个种是较为相似的。  相似文献   
80.
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方法研究了荷木 (SchimasuperbaGardn .etChamp .)和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 .)在 3个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变化。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是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群落。荷木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 4、40、2 7、2 7条带 ,其中分别有 15、2 3、2 3、16条是多样性带 ;锥栗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同样的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 2 7、2 0、33、39条带 ,其中分别有 12、5、15、13条是多样性带。平均杂合度表明荷木比锥栗有更大的分子变异。用AMOVA(analysisofmolecularvariance)分析表明荷木种群有 95 .99%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4.0 1%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表现极显著 (P <0 .0 0 1) ;锥栗种群有 75 .36 %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2 4.6 4%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极显著 (P <0 .0 0 1)。除趋势面对应分析表明荷木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分布没有规律 ,而锥栗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大致分布在一起。上述结果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的反映 ,并提示了不同群落微环境对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及与森林演替群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