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71.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72.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鬣羚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 在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立固定样方的方法, 调查鬣羚对植被类型, 海拔、坡度、郁闭度、隐蔽度以及水源距离等指标的选择利用情况。通过计算Ivlev 的选择性指数,对鬣羚植被类型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鬣羚冬季主要选择箭竹—针叶林型, 到春季向下迁移, 对针阔混交林的选择性最大, 而夏季向上迁移, 利用范围扩大, 选择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杜鹃—针叶林。鬣羚对植被与对海拔高度选择趋势呈极显著相关( P < 0.01) , 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对鬣羚活动分布有着相似的影响。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鬣羚对植被类型和垂直高度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鬣羚在春季和冬季对平缓坡利用最大, 夏季对急陡坡利用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随坡位变化而表现出的冬春与夏季差异。但鬣羚对隐蔽度、郁闭度和水源距离这3 个因子的选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仅表现为利用中隐蔽度、高郁闭度和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673.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1~4 月,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内共有5 块羚牛冬季栖息地, 呈斑块状分布, 总面积2 305 hm2 ,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4 %。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 、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 、水源(充足) 、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 。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210 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 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 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 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74.
秦岭川金丝猴对高海拔栖息地的某些生理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也是海拔分布最高(4 167m)的灵长类,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金丝猴怎样适应高寒山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据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资料,从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生殖几个方面探讨了金丝猴的指名亚种——川金丝猴对秦岭高海拔栖息地的适应及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675.
郭兴健  邵全琴 《生态学报》2023,43(19):7886-7895
藏野驴(Asinus kiang)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是藏野驴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能,准确了解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变化无论是从野生动物保护还是从国家公园建设指导来看均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藏野驴种群数量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选择指数与因子分析揭示藏野驴的生境选择偏好,识别其适宜栖息地范围。并深入探讨近20年藏野驴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无人机可以有效识别藏野驴个体,在调查样带内共发现藏野驴252头,经过推算2017年春季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共有藏野驴20989头。(2)藏野驴倾向于选择距居民点1 km以外,距道路1-3 km范围内,距水源1 km以内,且植被覆盖度介于0.4-0.8之间的坡度小于5°的平坦区域做为栖息地。(3)2000-2018年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藏野驴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30.76 km2,达到4747.10 km2,面积占比增加1.73%,达到了24.85%。这主要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下导致的水体扩张与植被覆盖度增加驱动的。此外,虽然道路的扩张仅限制了小面积的适宜栖息地增加,但可能造成栖息地连通性下降等更为严重的后果。本研究证明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等开阔区域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及栖息地研究的可行性与优势,相关技术方法与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676.
也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当人们表示胜利时,就会举起食指和中指.做出V字状.这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一个V字.里面容纳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我想是数不过来的,可就是这个V字,竟给鱼和鸟带来了大祸,关系着它们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677.
彭县似Belligobio pengxianensis Lo,Yao et Chen是四川省彭州市湔江的特有鱼类,自1977年发现新种后,至今未见专门报道,有人认为该种己灭绝。经实地调查,还有一定种群数量。但彭县似的分布范围缩小、栖息条件不佳,生存环境令人堪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678.
The hemimetabolous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life cycle of Indocnemis orang is h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being completed in 6 instars for a minimum duration of 69 days.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a stenotopic species being sensitive to biotope requirements but having tolerance towards fluctuating water qualiti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e need for cau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oindicator species for habitat assessment and biomonitoring is here both indica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79.
中国的西南,彩云之南,崇山峭拔入云,群岭蜿若苍龙;远甸阔谷,草儿如天空,花儿如海洋。 彩云之南的西北——滇西北,有着人类的精神家园——香格里拉,有着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有着极像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它眼眸如人类般深邃安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面庞双唇如人类般红润光洁,表现出健康与活力。 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莽莽森林中,它们长臂舒卷,弹跳荡飞,惊鸿难现。倏忽如林间之哨风,飘渺如山巅之幻云,善良、自由、高贵。 寻遍高山峡谷,经历千辛万苦,科学家为我们揭示滇金丝猴生存之难和生存之谜;摄影家为我们展示它们矫健身姿和生存百态。 面对那一双澄净的眼睛,人类的良知,人类的责任,促使我们深思、反省:可庆,我们的国土有这么美丽的生灵;可叹,美丽的生灵,劫后余生,一脉残存;可望,美丽的生灵与我们共享绿色家园。 如果说以往的有关报道更多地侧重于滇金丝猴本身的话,在这里我们为读者重点展现人对它们的栖息地、食物、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