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2001,47(4):476-478
有关西藏聂拉木的亚东蛙Rana yadongensisWu的分类问题,曾在《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胡淑琴,1987)已有讨论,文中指出聂拉木的标本与亚东者有“变异”,并言:“Dubois(1979)根据地理分布将分布于亚东的亚东蛙作为布兰福棘蛙Rana(Paa) blanfordii Boulenger之异名;分布于聂拉木的标本可能属于波留宁棘蛙Rana(Paa)polunini Smith.”当时由于缺乏尼泊尔的标本对证,该书暂未采用Dubois上述意见.费梁等(1990)将亚东蛙改隶为亚东棘蛙Paa yadongensis.1994年11月和1996年4月我们与法国学者Dubois教授在互访成都和巴黎期间,先后两次共同核查了亚东、聂拉木和尼泊尔3地的标本.  相似文献   
6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角蟾亚科短腿蟾属,拟角蟾属和角蟾属3属18种精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计算机对其各部位长度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角蟾亚科精子的共同特征是:精子主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为波状或弯曲状,但精子的量度和头部形状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明显差别,角蟾亚科的精子可分为3类,该亚科精子形态的差异与成体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精子形态的差异可为该亚科属,种的划分,亲缘关系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中国蟾蜍科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世界蟾蜍科动物的分类现状做了概述,并对我国原定名为鳞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 Liu and Hu(1973)及叶昌嫒等(1978)将其改为鳞皮厚蹼蟾Pelophryne scalptus(Frost,1985订正种名为scalpta)的海南标本做了进一步研究,与现有蟾蜍科各属、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的几个特有属的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定名为鳞皮游蟾Nectophryne scalptus的海南标本应代表一个新属即小蟾属Parapelophryne gen.nov.,因此原定名为鳞皮游蟾(或鳞皮厚蹼蟾)的标本为新属的成员,即种名应改为鳞皮小蟾Parapelophryne scalpta(Liu and Hu)。  相似文献   
64.
福建武夷山二种锄足蟾科无尾类的核型和银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福建武夷山地区二种锄足蟾的核型和银染, 结果如下:福建掌突蟾2n=24(14M+2SM+8T),6+6,NF=40,Nos.9-12四对为T,SC和银染在6p pe r。淡肩角蟾2n=26(20M+6SM),6+7,NF=52,银染位于6p per,并和安徽地理居群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5.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研究》1989,10(4):295-302
本文在探讨亚洲高海拔锄足蟾的属间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齿蟾属Oreolalax和齿突蟾属Scutiger所隶的齿突蟾亚属Scutiger(Scutiger)、猫眼蟾亚属Scutiger(Aelurophryne),共计29种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作了概括性的综述;并探讨了他们的起源和演化途径;横断山系地区可能是它们的主要分化中心和物种形成中心。  相似文献   
66.
两种髭蟾的Ag—NORs,C—带及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深  费梁 《遗传学报》1990,17(3):211-215
本文叙述和比较了峨眉髭蟾和哀牢髭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者有下列相同方面:2n=26(6+7)、除No.3为SM外,其余诸对概为M,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并都表现出异形现象,No.1长臂有长度异形,但所增染色体片断不呈现C-带正染,C-带正染主要是在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另外No.2短臂近着丝区域亦为正染。这些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核带型同源性。但是二者间在核型的某些对应染色体之间,在相对长度(6对)和臂比值(2对)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故可推测其机制是相互易位和臂间倒位。另外,哀牢髭蟾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67.
两例四肢畸形的峨眉髭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畸形两栖动物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多数资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蛙产生畸变的事例。但是,在自然情况下蛙类形成畸形的个体事例则较少见,托尼尔(Tornier)曾描述过一只长有四条前肢的畸形塘蛙(Rana esculenta),该蛙右前肢正常,左侧除一条正常前肢外,还有两条畸形前肢;皮森(Peason)报道一例具四条后肢的畸形牛蛙幼体(Rana catesbeiana);奥托(Otto)报道过一只畸形棕色锄足蟾(Pelobates fuscus),该蟾左侧前肢正常,  相似文献   
68.
对采集于湖南桑植县天平山的角蟾标本(CIB200078)与同域分布的相近种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1994)标本及其他相近种标本比较后发现,该角蟾标本在形态上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其形态特征与尾突角蟾相比:体形小,体长54.7mm;上眼脸外缘三角形突起小;体腹面后部有斑点;犁骨棱弱,末端不膨大,也无犁骨齿;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大,有声囊。与棘指角蟾相比:肛孔上方有一个向后突出的尾突,腹面观可见;雄性第一、二指背面黑婚刺相对较小而密。故将其订为新种:桑植角蟾Megophrys sangzh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69.
70.
中国云南树蛙科一新种(两栖纲,无尾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云南屏边的白颊小树蛙"Philautus"palpebralis的标本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白颊小树蛙的原始描述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作了对比,结果认为两者的形态特征有明显不同,中国云南屏边的标本应为1新种,并命名为抚华费氏树蛙Feihyla fuhua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