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药物毒物代谢酶编码区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导致氨基酸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相应蛋白质的功能,使人体对有关药物毒物产生异常反应,亦与疾病易感性关联.在人类Ⅱ相代谢酶基因中已发现大量nsSNPs,但对这些酶nsSNPs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本研究从Ensembl基因组数据库和NCBISNP数据库识别出104个人类Ⅱ相酶基因的923个经确认的nsSNPs.用PolyPhen,Panther和SNAP算法预测,发现44%~59%的nsSNPs影响到蛋白质功能.本研究的预测结果与已有实验研究证据基本吻合.68%的已知有害nsSNPs被正确预测为有害.本研究识别出多个尚未经实验研究的功能氨基酸.Panther和PolyPhen的预测结果吻合,SNAP非中性预测结果与PolyPhen预测分值亦吻合.进化上非中性的(去稳定化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Ⅱ相酶活性改变,产生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外源物毒性的致病基础.本研究还在有害nsSNPs预测的框架内阐明了Ⅱ相酶的分子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62.
芍药属丹皮酚类化合物的化学分类学意义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芍药属Paeonia 3个组14种及2亚种植物根皮中丹皮酚类和芍药苷类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这些成分在牡丹组sect. Moutan、芍药组sect. Paeonia 和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中的存在和含量情况。sect. Moutan中, 丹皮酚类化合物是所有种类的高含量成分; sect. Paeonia有4个类群即芍药P. lactiflora、川赤芍P. anomala ssp. veitchii、美丽芍药P. mairei和块根芍药P. intermedia检测出微量的丹皮酚类成分, 北美芍药组中不含有丹皮酚类成分。丹皮酚是结构简单和在植物中比较常见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的减少和缺失可能是进化的结果。可推测芍药属三个组的关系为木本类型的牡丹组最为原始, 最先从芍药属的祖先类型中衍生出来, 而草本类型为次生类群。在草本类型中, 与牡丹组关系较近的是芍药组。在牡丹组中, 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atae的种类较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 Delavayanae种类的丹皮酚类成分为少, 表现出较后者更进化一些。牡丹组中, 含微量丹皮酚类成分的几个类群除美丽芍药外均是分布于中国的二倍体种, 特别是芍药和川赤芍形态上属于芍药属的原始类群, 而芍药组中形态特化的种类均未发现含有丹皮酚类。  相似文献   
63.
本文报道了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四种药用莨菪烷类生物碱以及一种和莨菪烷类生物碱可能有生源上联系的红古豆碱在中国茄科植物中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茄科茄族(Solaneae)中的天仙子亚族(Hyoscyaminae),向阳花亚族(Mandragorinae)以及曼陀罗族(Datureae)是此类生物碱最集中的植物群,也是今后寻找此类药物新资源应重点注意的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分析,证明矮莨菪(Przewalskia shebbearei)和青海矮莨菪(P.tangutica)的根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莨菪碱和山莨菪碱,是两种有价值的原料植物。通过对唐古特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的种群中所含上述五种生物碱的观察,发现这些碱在不同植物个体中的存在有变异,而且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的含量也因产地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但对进一步利用天然莨菪烷类生物碱的资源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茄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和系统安排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64.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用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这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在于植物内部合成的有效成分。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资源量,能更好地开发药用植物和可持续利用。因此,药用植物引种驯化不仅要保证药用植物在引种地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还需保证药效成分的维持与提高,其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志是从"药效"到"药效"。为此,该研究在对近年来药用植物药效成分的形成与稳定、药用植物的发源以及药用植物引种与驯化等方面进行综述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原理,对于目前大量药效成分复杂不清的药用植物,不提倡复杂引种驯化。针对这类药用植物提出了药用植物发源中心假设,即先确定其发源中心,在此中心内收集引种群体和生态各因子的信息,以此为基础,在引种地上保证与药效形成和稳定相关因子不变,确保引种驯化后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不减弱或丧失,并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药用植物的药效,从而达到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5.
中国乌头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中国。本文在总结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分类及其分布、特征性二萜生物碱及其分类价值以及二萜生物碱的生源关系及其分类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毒性和疗效讨论了国产乌头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亦即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发现牛扁亚属subgen.Lycoctonum是以牛扁碱和C18-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由于其毒性中等,因而是寻找镇痛、抗炎等新药的一个对象。从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来看,露蕊乌头亚属subgen.Gymnaconitum并不显得最为进化,对其分类位置尚难作出最后的结论。乌头亚属subgen.Aconitum亚属下系之间的化学分类表现出如下特征:(1)唐古特乌头系ser.Tangutica和圆叶乌头系set.Rotundifolia是以内酯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毒性较小,是新药寻找的重点研究类群。保山乌头系ser.Bullatifolia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以及C19-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滇乌碱和尼奥灵等为主。短柄乌头系see Brachypoda显示以3-乙酰乌头碱、乌头碱、伏乌碱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胺醇类如尼奥灵次之,有时共存其他纳哌啉型C20-二萜生物碱的特征。准噶尔乌头系ser.Grandituberosa的化学特征是以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如乌头碱等和比较原始的胺醇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以及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均有较大毒性。褐紫乌头系ser.Brunnea则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为主,杂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等成分。化学分类上不支持其独立成为一个分支。以上各系组成乌头亚属的原始和中间过渡类群。其中唐古特乌头系和圆叶乌头系最为相近,褐紫乌头系可能是连接保山乌头系和短柄乌头系的“桥梁”,而准噶尔乌头系更靠近保山乌头系。(2)显柱乌头系set.Stylos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以及塔拉萨敏和查斯曼宁胺醇类为主的类群,是块根较大的“大乌头”的主要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兴安乌头系ser.Ambigua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原始胺醇类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二萜生物碱为主。蔓乌头系ser.Volubili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苯甲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塔拉萨敏胺醇类以及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中间过渡类群。乌头系ser.Inflata以含15-羟基的单酯、双酯或多酯以及胺醇类鸟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且酯基中无大茴香酸酯基,此系是草乌的主要植物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应十分慎用。这些系可能代表乌头亚属进化的类群。其中显柱乌头系与兴安乌头系可能较近缘。蔓乌头系可能是连接显柱乌头系/兴安乌头系与乌头系的中间类群。另外,保山乌头系、短柄乌头系和准噶尔乌头系可能是直接向显柱乌头系、蔓乌头系和乌头系过渡的较为原始的类群。(3)岩乌头系set.Racemulosa从化学分类角度来看是一个特殊的类群,支持其独立成一个分支。其化学特征以牛扁碱型和乌头碱型的胺醇二萜生物碱如牛扁碱、异塔拉萨亭定和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如果单纯从化学成分来看,它与牛扁亚属植物似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6.
本文对密花石斛等六种兰科植物根的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根,具根被和发达的皮层组织,皮层细胞内分布有针状结晶和菌根真菌形成的菌丝结,发现菌根真菌通过外皮层薄壁通道细胞或破坏根被组织和外皮层细胞侵入皮层细胞,形成内生菌根。  相似文献   
67.
浙贝母鳞片细胞休眠解除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贝母休眠解除后,鳞片近轴面表皮附近的几层细胞首先降解。本文观察了这些细胞在休眠解除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与休眠状态时的细胞相比,解除休眠后的细胞中颗粒和丝状物的数量明显增加,一些细胞中出现了复杂的膜结构。线粒体的数目增加,常聚集在细胞核和细胞壁旁。胞间连丝的直径略有增加。休眠解除前后的细胞中,常可见到各类囊泡、多泡体与壁旁体,一些小囊泡正在进入细胞中。表明两种时期的细胞间都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相似文献   
68.
暗紫贝母新生物碱松贝乙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
三七总皂甙对动物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三七总皂甙(SaponinsofPanaxnotoginsengPNS)对小鼠全脑缺血和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的影响。结果发现PNS(50、100mg.kg-1×3d,ip)明显延长断头或iv饱和MgCl2后喘息持续时间。PNS200mg.kg-1术前30min或MCAO术后15minip能减少MCAO术后24h脑梗塞面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及行为异常,减轻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提示PNS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0.
贵州小檗属新资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紫云小檗新种图1BerberisziyunensisHsiaoetZ.Y.Li,sp.nov.SpeciesafinisB.unifloraeF.N.WeietY.G.Wei,sedfloribuspluribus10~25fasciculati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