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木荷群落为对象,2011年研究了不同施氮磷肥水平下凋落物生产量和养分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增施氮磷肥处理后,木荷群落凋落物的年生产量在6.82~8.30 t·hm-2·a-1,呈“三峰型”季节动态模式;凋落物年平均氮含量(P处理除外)和年平均磷含量增加;凋落物氮磷含量季节动态发生改变,而对凋落物氮年归还量(60.05~7147 kg·hm-2·a-1)和磷年归还量(2.94~3.93 kg·hm-2·a-1)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试验初期(2011年春季)各施肥处理下的凋落叶氮磷比普遍较高,而2011年冬季较低,说明长期施加氮磷肥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氮磷限制状况.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分析三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全瓷材料表面粗糙度及表面自由能的影响。方法:选用两种氧化锆(LAVA Plus,Wieland)和两种玻璃陶瓷(E.max Press,ELDC),按照生产商的制作方法制作成盘状试件(直径13 mm,厚1 mm),并将以上四组全瓷材料按照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分别分为以下三个亚组:粗磨组(rough grinding)、抛光组(polishing)和上釉组(glazing)。利用三维形貌扫描仪测量样本表面的面粗糙度(Sa),表面张力仪测量各组样本表面接触角并计算表面自由能。结果:各组材料粗磨组粗糙度值均显著高于其抛光组及上釉组;对于两种氧化锆陶瓷,抛光组与上釉组间粗糙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两种玻璃陶瓷,抛光组的粗糙度值显著低于上釉组(P0.05);上釉组表面自由能均显著高于相应粗磨组及抛光组(P0.05),粗磨组和抛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抛光和上釉均能显著降低全瓷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对于氧化锆陶瓷,抛光能达到类似上釉的表面粗糙度,对于玻璃陶瓷,抛光能够获得更加光滑的表面。上釉后全瓷材料的表面自由能显著高于抛光组。  相似文献   
63.
1974年2月到4月我们检查了几种在贵阳市捕获的野鸟~*共得五种吸虫,其中四种是新种,一种是我国的新纪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蝗虫的发生与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蝗虫暴发引起的灾害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灾害,可影响到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自2019年,东部非洲、西亚、南亚多个国家遭遇严重的沙漠蝗虫灾害,这场蝗灾不但对该区域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实施有效防控,避免大规模蝗灾的发生,需要掌握蝗虫的生物学、生态学、暴发和为害规律、防治策略和技术特点及其进展等。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地包括沙漠蝗、飞蝗、澳大利亚疫蝗在内的11种可以引起灾害的重要种类的主要分布、为害和特性,并对国内外蝗虫防治策略、技术进展进行了重点综述。最后,针对目前蝗虫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5.
金大雄 《昆虫学报》1973,(2):185-188
我们于1957年12月在贵阳附近捕获的一成年小虎(Muntiacus reevesi Ogilby)上采到一些吸虱标本,经鉴定,认为是新种,订名为中华管虱Solenopotes sinensis sp.nov.。现记述如下。 中华管虱Solenopotes sinensis sp.nov. 雌性 体长1.7毫米。头长约为宽之倍,侧缘自触角向后渐窄。后侧角显著。无触角突及眼突。无眼。亦无色素,但具短刚毛一根。全头部仅沿前缘背面硬化成带状,而以  相似文献   
66.
G.A.H.Bedford 1963年根据采自苏门答腊的鬣羚(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上的雌性啮虱标本发表了汤氏嗜牛虱Bovicola thompsoni这个新种。但迄今未发现其雄性标本。作者1982年获得从贵州省鬣羚上采得的啮虱标本,雌雄具备。经与原描述及Werneck(1950)对原标本的再描述核对、并与采自尼泊尔鬣羚上的经K.C.Emerson鉴定的雌性标本对照,确定为汤氏嗜牛虱。因雌性的原描述很简单,而Werneck的再次描述文献很不易获得,故现依我国标本将雌雄性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7.
洞喉属Lacmobothrion Nitzsch是隼形目鸟类的啮虱,也是啮虱中体型最大的,可达10mm以上。曾描述过许多种,但经Nelson and Price(1965, Jour. Med. Ent., 2(3): 249—257)整理后本属仅有4种,并载有我国台湾省采自红隼Ealco tinnunculus Linnaeus的红隼洞喉虱Laemobothrion tinnunculi (Linnaeus, 1758)的记录。最近作者(施新泉)从上海动物园新自四川成都收购的金鵰 Aguila  相似文献   
68.
69.
我们在贵州省的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 Milne-Edwards,水麝鼩Chimmaroyale platycephala himalayica Gray及大长尾鼩Soriculus(chodsigoa)salenskii Kastschenko中检获五种吸虫,其中一种是新宿主记录,四个新种,两个属是我国的新记录。 宿主名称依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订正,其汉名依《拉汉兽类名称》。量度为毫米,括弧内为平均值,模式标本存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1.国梁新穴吸虫Neoglyphe linkuolianyi(Tang,1941)n.Co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