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脑卒中是由于梗死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静脉溶栓常用的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但是其治疗时间窗狭窄并且可能诱发严重的出血等副作用,因此,开发较好疗效的脑卒中药物成为研究热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的多肽信号分子,与FGF受体结合后可以诱发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神经再生、血管再生、组织修复和代谢调控等。目前,有许多研究报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血流量,提高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62.
磷尾矿土壤中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瓮福磷尾矿土壤为原料,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细菌。利用溶磷圈试验筛选出具有明显溶磷圈的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再以磷酸三钙为唯一磷源对筛选所得菌株进行液态培养,探索不同菌株解磷能力与培养液pH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钼锑抗比色法测定3株细菌的最大解磷能力。从分离纯化得到的4株细菌筛选出具有明显溶磷圈的细菌PSB1、PSB3和PSB4,初步鉴定菌株PSB1为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PSB3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PSB4为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最大解磷能力分别为148.87μg/mL、153.84μg/mL和146.76μg/mL。与国内已报道的文献相比,实验筛选所得的3株细菌都是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菌种。菌株PSB1和PSB4培养液中pH值与其解磷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菌株PSB3不存在,其解磷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3.
新疆沙冬青是中国荒漠地区代表性常绿阔叶植物,属于第三纪孑遗植物。其极强的逆境耐受性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基因组序列,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进展缓慢。本研究对新疆沙冬青进行了基因组调查测序,共得到65 Gb大小的双端测序数据。结合基于K-mer分析和流式细胞分析的方法,预测基因组大小、杂合率和GC含量等特征,估计基因组大小为770~787 Mb。测序数据拼接构建得到contigs的N50为684 bp,总读长为0.538 Gb;进一步组装后scaffolds的N50为12.09 kb,总读长为0.602 Gb。对拼接数据进行SSR分子标记预测,共得到151858个SSR,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单元比例最高为56.39%,在二核苷酸重复单元中,AT/TA组成形式占多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荒漠植物新疆沙冬青的基因组特征,为后续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家们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中剥茧抽丝, 逐步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而巧妙的调控网络。近日, 华中农业大学李林课题组联合杨芳课题组和严建兵课题组构建了玉米(Zea mays)首个多组学整合网络。该网络包括3万个玉米基因在三维基因组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和蛋白质互作水平的调控关系, 由280万个网络连接组成, 构成1 412个调控模块。利用该整合网络, 研究团队预测并证实了5个调控玉米分蘖、侧生器官发育和籽粒皱缩的新基因。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方法, 他们预测出2 651个影响玉米开花期的候选基因, 鉴定到8条可能参与玉米开花期的调控通路, 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EMS突变体证实了20个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此外, 通过对整合调控网络的进化分析, 他们发现玉米两套亚基因组在转录组、翻译组和蛋白互作组水平上存在渐进式的功能分化。这套集合多组学数据构建的整合网络图谱是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为玉米重要性状新基因克隆、分子调控通路解析和玉米基因组进化分析提供了新工具, 是解锁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一把新钥匙。  相似文献   
65.
生态缓冲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中氮、磷及除草剂等污染物质进入河流、湖泊。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早熟禾(Poa annua)、高羊茅(Festuca elat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等5种草本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通过野外模拟径流实验,探究植被类型及缓冲带长度对生态缓冲带阻控地表径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溶解磷(DP)、颗粒磷(PP)、乙草胺(AC)、阿特拉津(AT)等污染物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态缓冲带均显著提高径流及面源污染物的阻控效率,且随缓冲带长度的增加,其对污染物阻控效率逐渐增大。不同植被生态缓冲带可有效消减地表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白花三叶草>紫花苜蓿。其中,4 m长的黑麦草缓冲带对NO3--N、TP、DP、PP和AC...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方法:随机选取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小时,视闭塞血管部位,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单位/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130万单位。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9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68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78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2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52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47例。有35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47例。为60.01%。结论:我们认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还是很值得进行的。随着溶栓经验的积累,溶栓药的开发,脑保护剂的应用,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7.
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了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枸杞岛周围海域真菌群落组成稳定,优势真菌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优势真菌属包括Hortae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菌属(Aspergillus)。其中丰度最高的OTU1765属于威尼克外瓶霉(Hortaea werneckii),经FUNGuild功能预测发现这是一种潜在的人类和植物病原真菌。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真菌群落的生态功能组成比较丰富,主要为植物病原菌和未明确的腐生真菌。研究结果揭示了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的真菌群落组成特点,为枸杞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Th17/Treg平衡、氧化应激及肾组织NF-κB、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大鼠进行实验,随机分作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雌激素组,每组各20只。模型组及雌激素组均建立RIR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肾脏,不进行肾缺血处理。雌激素组大鼠予以雌激素干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予以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分析各组肾功能指标水平以及Paller肾小管损伤评分,Th17/Treg平衡指标水平,氧化应激及肾组织NF-κB、TGF-β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及雌激素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Paller肾小管损伤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雌激素组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高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及雌激素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低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高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雌激素组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及雌激素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高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及雌激素组肾组织NF-κB、TGF-β1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且雌激素组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雌激素可有效调节RIRI大鼠Th17/Treg平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同时有利于改善肾组织NF-κB、TGF-β1表达,缓解其RIRI。  相似文献   
69.
高级醇是含有两个以上碳原子的醇类,具有比乙醇更优秀的燃料性能,是化石燃料的重要补充与替代品。利用微生物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进行高级醇的生产可同时缓解当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已成为绿色生物制造的重大发展方向。天然的微生物仅能少量生产个别种类的高级醇,因此,通过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模式工业菌株中重构高级醇的合成途径,成为了克服高级醇生产瓶颈的必要手段。该领域自兴起以来已历经数十年发展,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本文作者有幸亲历了该领域从零到一、直至实现跨越式突破的完整历程。在代谢工程学科创立30周年之际,文中回顾了高级醇异源微生物合成的数个里程碑式工作,从途径创建、途经优化、原料扩展、底盘改造、产业化进程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望以此激发学界对高级醇代谢工程的深入关注,促进新技术、新策略的开发应用,推动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70.
为揭示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的塑性响应,在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选择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和内生菌根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开展N添加试验,细根在根袋内生长半年后测定化学计量学指标(C、N、P、C/N、N/P、C/P)。结果表明:根序对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根序的增加,罗浮栲与木荷细根C浓度、C/N、C/P明显增加,N浓度与P浓度明显下降。N添加对细根C、N浓度均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细根P浓度影响不显著,从而导致细根C/N维持稳定,但N/P、C/P升高,细根受P限制增加。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的塑性响应在不同序级间以及在外生菌根树种罗浮栲和内生菌根树种木荷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表明,研究所选内生、外生菌根树种细根化学计量学性状对N添加具有基本相似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