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施氮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并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但对普通小麦必需氨基酸与蛋白质氨基酸的比值没有影响,而硬粒小麦4286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该比值下降。在开花后32d以前,籽粒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以后,籽粒中游离氨基酸趋于相近,表明施氮增加了游离氨基酸的库源,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施氮水平的反应不同,在同等施氮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籽粒中蛋白质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硬粒小麦4286>小偃6号>小偃107,不同施氮水平下,籽粒中氨基酸含量为高氮>中氮>低氮。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楝树籽不同方式的提取物(NI,NⅡ)对普通铁质淋溶土壤,简有水耕人为土壤供N和N肥利用率的影响。NI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两种土壤产生NO3-N,NⅡ在两种土壤上前期均能显著固定NH4^ -N并在后期释放出NH4^ -N。如果NI和NⅡ2种提取物同时与化肥N施入土壤,则可明显改善土壤的供N状况,使这与作物需N过程更吻合。盆栽实验证明,NⅡ可显著提高肥旱耕人为土壤上作物对N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3.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开沟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孕穗期开沟深施氮肥处理比分蘖期开沟、穗分化始期开沟和不开沟处理的水稻叶片干重保持最大值 (2 .9g/穴 )时间长 ,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 (LAI =8.9)后保持缓慢下降 ;叶鞘干重 (2 .7g/穴 )变化小 ;处理以后茎秆干重 (4.3g/穴 )稳步增加 .孕穗期开沟施肥处理的水稻生物产量(0 .73g·d-1/穴 )递增速度快 ,籽粒产量 (10 4 34kg·hm-2 )高 .与不开沟施肥相比 ,孕穗期开沟施氮对产量增加作用最大 ,为水稻开沟深施氮肥的最佳时期 ;其次为穗分化始期 ,分蘖期开沟施氮效果较差 ,但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  相似文献   
64.
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 引  言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 ,流经黄土高原的 9大支流进入河口镇至花园口的中游河段 ,总径流量为 187× 10 8m3 ,输沙量占黄河流域总沙量的 90 % .建国以来以修建梯田坝地、造林种草、建谷坊、调整种植结构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治理长年不懈 ,其目的在于减水减沙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但是 ,除部分中小尺度流域进入生态、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外 ,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部分地区有恶化之势 .因此 ,定量评价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措施的治理效益是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虽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少 ,但是绝大部分工作是评价水土…  相似文献   
65.
同种细菌基因组差异及基因差异表达的鉴定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意义。某一菌株所具有的而另一菌株所缺乏的基因可能决定菌株重要的遗传特征。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是近年来新建立起来的一种快速鉴别差异表达基因的新方法,本文就该方法的原理及在原核细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西南玉米两种主要套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分带轮作种植玉/豆模式后,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较玉/薯模式平均提高了6.1%,氮收获指数增加了5.4%,最终使氮肥利用效率提高4.3%,氮素同化量提高了15.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22.6%;玉米收获后硝态氮淋溶损失减少,60~120 cm土层中硝态氮残留玉/豆模式较玉/薯模式降低了10.3%,而0~60 cm土层中平均提高了12.9%,有利于培肥地力,两年产量平均较玉/薯模式高1249 kg·hm-2,增产22%;增加施氮量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降低了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6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在0~27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继续增加施氮量会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的淋溶;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土壤0~60 cm土层硝态氮的积累.两种模式下施氮量和底追比对玉米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不一致,玉/豆模式以施氮180~270 kg·hm-2、按底肥∶拔节肥∶穗肥=3∶2∶5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后期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减少了氮肥损失,两年最高产量平均可达7757 kg·hm-2;而玉/薯模式在180 kg·hm-2、按底肥∶穗肥=5∶5的施肥方式下,氮素积累利用及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两年平均产量为6572 kg·hm-2,可实现两种模式下玉米高产、高效、安全的氮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7.
科尔沁固定沙地植被特征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科尔沁固定沙地利用一种野外增减雨试验装置研究了沙地植被生长特征对降雨增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6月,降雨增减变化对植物群落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减雨60%和30%时,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比对照分别降低8.8%和2.3%,增雨60%和30%时,则分别增加6.8%和1.4%;相比增雨60%,增雨30%更能促进群落盖度的增大;降雨量变化影响群落植株密度。(2)1a的降雨增减变化对沙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减雨可显著增加7月物种的丰富度(P0.05)。(3)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大,在增雨30%时达到最大值;而地下生物量会随着降雨量增加而显著增大,同时,减雨60%也使地下生物量增加。此外,降雨量的增加和减少都会使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增加。(4)固定沙地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20 cm之间,占总地下生物量的52.7%;降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0—40 cm土壤中根系的分布,当降雨量减少60%时,20—40 cm土壤中根系的分布也略有增加,增雨60%和减雨60%对地下生物量在40—60 cm土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8.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生长动态的影响,进行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2个施氮水平(0 kg/hm2,15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期揭示施氮和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春秋两季间作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3.81%和40.99%。施氮处理下的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氮提高了29.91%,单作模式下显著提高了40.34%,两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春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18.92%和19.23%,秋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31.03%和32.7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和间作模式均显著提高秋玉米穗长。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秋玉米的穗粗提高了18.67%,差异显著。(3)施氮和间作均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累积、提高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且表现为施氮效果高于间作效果。总体来看,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生长动态均有一定影响,且施氮效果优于间作效果。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的供氮能力,而间作豆科能为玉米供给一定量的氮素,故对于春玉米而言,施氮效果仅在百粒重中表现,随着土壤原有氮素被玉米吸收利用减少后,供氮能力下降,在秋玉米中施氮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和探讨自由体位分娩法和分娩减痛法结合起来在初产顺产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已被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初产顺产妇女3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1组(自由体位分娩法组)、A2组(分娩减痛法组)和A1+A2组(两种方法结合组),每组120例。观察和比较三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疼痛等级评分、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和产后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①A1+A2组的分娩产程时间低于A1组及A2组,疼痛等级评分优于A1组和A2组(P均0.05);②A1+A2组的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和剖宫产率均低于A1组及A2组(P0.05);③A1+A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比A1组及A2组好(P0.05);④A1+A2组产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也低(P0.05)。然而以上观察指标A1组与A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初产顺产产妇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结合分娩减痛法可以显著地改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不良情况,对新生儿的影响也是积极的。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对铂类敏感的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5例铂类敏感的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在115例铂类敏感的复发性卵巢上皮癌中,66例接受了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组),术后辅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49例患者只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对照组)。两组患者肿瘤病理分型无统计学差异(P=0.485)。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FIGO分期IV期患者的比例少(15.2%VS 34.7%,P=0.014),低分化患者的比例少(71.2%VS 91.8%,P=0.024),多发复发病灶患者的比例少(28.3%VS 49.0%,P=0.027)。平均随访30.2个月(6-48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0个月和2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 7.9,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及FIGO分期后,不同治疗方案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改善铂类敏感的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