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并在不同器官、组织及细胞中发挥生物调节作用。IL-6具有抗炎和促炎的双重效应,在受到病原体感染发病的初期,机体内IL-6发挥抗炎作用,其水平在机体内适度升高,抵御机体炎症、维持机体内部稳态;但IL-6大量释放可造成过度炎症,引发机体的其他病理变化。而IL-6在调控骨骼肌质量方面亦有刺激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双重效应。骨骼肌作为机体重要的运动及代谢器官,也是IL-6的关键靶向之一。一方面,IL-6在应激骨骼肌的诱导和瞬时表达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下,参与调节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介导骨骼肌生成与生长;另一方面,在衰老及病理条件下,机体IL-6水平显著提高,促使肌肉萎缩,因此,骨骼肌萎缩机制亦与IL-6相关。此外,骨骼肌也可作为内分泌器官,在运动应激下分泌并释放IL-6,后者作为“运动因子”实现骨骼肌与其他器官或组织间的“crosstalk”。鉴于IL-6在机体发挥的“多面手”作用,本文综述IL-6与骨骼肌质量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为揭示骨骼肌应激与适应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2.
我国已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并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但如何实现国家公园的统一、规范、高效管理是一项重要挑战。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国家公园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等面积大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公园中央层面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当前依托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简称专员办)建立单个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赋予其派驻监督职能存在弊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存在专员办设置方式亟待优化、跨省级行政边界的国家公园管理难题需要破解等问题。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均在中央层面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区域办公室(区域管理处)两级管理体系,推动管理力量深入基层一线。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落实派驻监督职能、推行区域管理、明确垂直管理体系各方职责的管理体系优化路径,建议从中央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尽快构建国家公园管理局-片区局管理体系,整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现有15个森林资源监督派出机构,组建6-7个国家公园片区局,将资源监督职能转交剩余8-9个专员办,明确各管理主体职责,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 ex Ledebour)林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典型森林类型之一。以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 hm2的蒙古栎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圆法确定了竞争范围,并利用Hegyi竞争指数分析了蒙古栎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的28.08%和71.92%,说明了蒙古栎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echt)Kuzeneva)数量较多,个体高大,对蒙古栎的竞争压力较大。蒙古栎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白桦 > 蒙古栎 > 黑桦 > 兴安落叶松 >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 >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 > 大黄柳(Salix raddeana Laksch.)。蒙古栎的胸径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蒙古栎种内的竞争强度成幂函数关系,随着对象木胸径增大,3种竞争强度均减小。当蒙古栎胸径小于20 cm时,竞争强度较大;当胸径大于20 cm时,蒙古栎所受的竞争压力较小,并趋于稳定,通过所得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出蒙古栎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64.
利用各种层析手段,从海绵Dysideidae sp.的正丁醇部分纯化了两个溴代酚类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数据鉴定为3,4,5-三溴-2-(2,′4′-二溴-苯氧基)-苯酚(1)和3,4,5,6-四溴-2-(2,′4′-二溴-苯氧基)-苯酚(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