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海拔及旅游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渗透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及调节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亚热带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方面研究较少。江西武功山草甸是亚热带山地草甸的典型代表,以面积广和分布基准海拔低的特点,在华东植被垂直带谱中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但是人为干扰和过度旅游开发使武功山脆弱的山地草甸出现严重退化和破碎化态势。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及旅游干扰程度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前60分钟渗透总量、温度、湿度、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草甸土壤渗透性特征,探讨影响土壤渗透性的相关因子,为亚热带地区退化草甸的修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600—1800 m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渗透性呈降低趋势,在1900 m范围土壤渗透性又有所提高,各海拔土壤渗透性排序为1600 m1700 m1900 m1800 m。(2)随着干扰程度增强,草甸土壤渗透性呈降低趋势,各干扰程度的土壤渗透性排序为无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3)所有草甸分布区0—2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4)通用经验模型更适合武功山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次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都比较差。(5)土壤渗透性与土壤湿度、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初渗率及平均入渗率与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2.
以2个不同红色石榴品种‘红宝石’和‘墨石榴’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CHS、CHI、F3H、DFR、ANS、UFGT等6个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表达特性,同时分析基因表达量与果皮花色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内‘墨石榴’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红宝石’;随着果实的发育,‘红宝石’果皮中总花色苷含量不断增加,而‘墨石榴’中总花色苷含量初期很高,随后迅速下降,后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红宝石’中CHS、CHI、F3H、DFR、UFGT等5个基因均在果实发育的早期和晚期出现2个表达高峰,而ANS基因的表达量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内不断升高;在‘墨石榴’中CHS、CHI、F3H、DFR、ANS等5个基因的表达高峰均出现在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表达量均呈下降变化趋势,但UFGT基因在中期时表达量最高。(3)‘红宝石’石榴的ANS基因表达量与总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墨石榴’中CHS和AN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花色苷含量显著相关。研究认为,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初期和末期表达差异是2个石榴品种着色差异的主要原因,ANS在‘红宝石’着色中起关键作用,CHS和ANS可能在‘墨石榴’花色苷积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土壤贫瘠干旱,植被退化严重且恢复困难,当地造林苗木成活率低,抗逆性差。为提高石漠化地区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和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混合菌剂接种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香椿(Toona sinens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任豆(Zenia insignis)培育菌根苗,然后移栽于石漠化荒坡地,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造林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木移栽一年后,5种苗木接菌处理菌根侵染率为48.5%~69.5%,均高于对照苗木;菌根苗木成活率比未接菌处理增加8.9%~14.9%,保存率比对照增加11.5%~22.6%;接菌处理株高比对照增加14.4%~44.6%,基径比对照增加7.6%~31.7%;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苗木养分吸收,接种植株磷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接种苗木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5个树种中,香椿苗木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26.0%,任豆苗木最低,为9.1%;菌根苗在石漠化生境下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高于非菌根苗,表明菌根苗木在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遮荫和种源对青钱柳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是中国特有的药食同源珍稀植物,其叶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如三萜)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和改善作用。本文以两根一杆青钱柳苗为试材,选择3个种源(B1:五峰;B2:沅陵;B3:沐川)和设置3个遮荫强度(A1:100%光照;A2:30%光照;A3:12%光照),开展遮荫和种源对青钱柳三萜积累和单株三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显著影响了环境中的光量子通量密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明显降低了青钱柳生物量的积累,生物量积累最大的处理为全光下的沐川种源(A1B3)。遮荫和种源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萜单体的含量;五峰(A1)和沅陵(A2)种源中青钱柳酸B和阿江榄仁酸的含量随遮荫强度加强先下降后上升,在透光率为12%时(两层遮荫)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84和4.17 mg·g-1;而沐川(A3)种源呈直线上升,二者变异范围分别为0.85~2.47和1.88~4.28 mg·g-1;除A2外,A1和A3中的青钱柳甙I的含量随光照减弱而不断下降,变异范围分别为0.20~0.27和1.33~2.52 mg·g-1;另外,遮荫、种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青钱柳中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单株产量,其中,总三萜和青钱柳甙I单株产量最高的处理为A1B3,分别为2523.4和208.5 mg·株-1;而青钱柳酸B和阿江榄仁酸单株产量最高的处理为A2B3;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最低单株产量均在两层遮荫下获得。因此,种源的选择与栽培条件的优化对提高药用青钱柳单位面积三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为揭示丛枝菌根真菌对喀斯特地区植物水分吸收的贡献,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接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幼苗,利用根系分室装置,使相邻青冈栎之间仅通过菌根菌丝网络连接,用稳定氢同位素作为标记物,估算菌根网络对青冈栎幼苗水分传输的贡献。结果表明,青冈栎根外菌丝可延伸至根外10~15 cm,根际土壤中氢稳定同位素丰度与菌丝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土壤干旱期间,相邻青冈栎植株之间能够通过菌根网络输导水分。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公式估算菌根网络水分输送贡献,结果显示,受体室青冈栎植株水分中约1.7%~2.2%是通过菌丝传输作用从供体室吸收,这对于生长在土层浅薄且存在地质性干旱的喀斯特地区植物而言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6.
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Carya illinoinensis‘Pawnee’)幼树为实验材料,根据L_9(3~3)正交试验设计进行3因子(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质量浓度和喷施次数)3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GA_3、PP_(333)和6-BA,植物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和300 mg·L~(-1),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分别为1、2和3)叶面喷施实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较CK(对照,蒸馏水喷施3次)组显著增加,其中,T2(200 mg·L~(-1)GA_3喷施2次)处理组的枝条长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35.7%;PP_(333)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总体上较CK组显著增加,其中,T5(200mg·L~(-1)PP_(333)喷施1次)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23.8%。处理后30~90 d,所有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叶片中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P_(333)和6-BA处理组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显著高于CK组,其中,T5和T6(300 mg·L~(-1)PP_(333)喷施2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C/N比的促进效果较佳,而T4(100 mg·L~(-1)PP_(333)喷施3次)和T8(200 mg·L~(-1)6-BA喷施3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果较佳。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叶片C/N比的影响最大,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对枝条粗度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显示:叶面喷施200 mg·L~(-1)GA_3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伸长的促进效果最佳,喷施200 mg·L~(-1)PP_(333)对枝条增粗及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7.
中国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山地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分出萨吾尔 -塔尔巴哈台山地植物种一级的分布区类型共 1 2种类型及 3种亚型。分析结果表明 ,南北向格局分布区类型中的种类数目占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多 ,说明本区在近代与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流较多 ,成为南北植物区系物种交流的重要通道及由于该地的低海拔成为一些山地物种的分布边界 ,但中低山及平原中旱生性质的种类的分布未受到本区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角倍蚜基因组和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筛选角倍蚜OBPs和CSPs的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对角倍蚜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和CSP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干雌、干母、春迁蚜、秋迁蚜、越冬若蚜、雌性蚜和雄性蚜)转录组数据中的TPM(tags per million)值进行表达丰度分析,结合qRT-PCR方法检测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角倍蚜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12个OBP基因(SchiOBP2-10,SchiOBP13-15)和9个CSP基因(SchiCSP1-2,SchiCSP4-1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角倍蚜OBPs和CSPs与其他蚜虫OBPs和CSPs...  相似文献   
69.
为筛选出优质亲本及杂交组合,确定最佳授粉时期,探究观赏海棠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观赏海棠的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该研究以15个性状互补的海棠品种为供试材料,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活力、悬液法测定花粉含量并对其雄性育性进行评价;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不同开花时期的柱头可授性;荧光显微观察法观察授粉后花粉管的生长及受精情况;人工控制授粉法研究5个杂交组合的坐果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根据花粉活力可将15个海棠品种的雄性育性分为不育型、较低型、中等型、优质型4类,其中‘印第安之夏’、‘冬红’等6个品种为优质父本。(2)海棠从开花前1 d至第6天的柱头可授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开花第3天时的柱头可授性最强。(3)授粉后4~8 h花粉开始萌发,48~96 h完成受精。(4)花粉育性和柱头可授性与杂交坐果率、种子饱满率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授粉后2个月内是落果集中期,此后至果实成熟坐果率基本趋于稳定。‘冬红’ב印第安之夏’、‘草莓果冻’ב印第安之夏’为高坐果率杂交组合。研究表明,海棠雌雄蕊存在发育不同步现象,选择育性优质的亲本是杂交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受精后障碍是本研究中海棠杂交...  相似文献   
70.
中国桂花的研究历史、现状与桂花品种国际登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回顾了中国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的研究历史,对桂花品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介绍了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工作的意义和目前的工作进展。桂花品种的现代分类始于20世纪80年代,除了传统的形态分类以外,同工酶、分子标记等技术已用于桂花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中,但目前仍缺乏合理的品种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品种调查、记载和命名比较混乱,因此应加强桂花品种形态学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