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81.
为较全面地研究苦橙(Citrus aurantium var. amara)全植株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与抗菌活性,该研究以其叶、花、幼果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并利用体外测试方法比较了三者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苦橙叶、花及其幼果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94种成分,3个部位的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3种为共有成分。从叶中鉴定出3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30.51%)、α-松油醇(14.78%); 从花中鉴定出32种成分,主要成分有芳樟醇(57.59%)和d-柠檬烯(16.15%); 从幼果中鉴定出6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d-柠檬烯(25.55%)和γ-萜品烯(10.48%)。(2)苦橙3个部位挥发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苦橙幼果、叶及花的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6、5.1、8.2 mg·mL-1,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7、4.3、5.0 mg·mL-1,幼果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最好。(3)苦橙幼果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的抗菌活性也强于叶和花。该研究结果为苦橙叶、花及其幼果中挥发油的提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2.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583.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584.
列淦文  郭淑红  薛立 《生态科学》2014,33(3):607-612
臭氧(O3)能造成植物叶面损伤、茎缩短[0]甚至植株矮化, 诱发植物细胞脂质过氧化, 损伤叶绿体, 破坏光合色素, 诱导植物叶片气孔关闭, 抑制碳的同化, 减弱植物的净光合作用, 加速植物老化, 最终引起植物生长的下降, 种子和作物的减产。臭氧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随臭氧浓度和植物种类而, 也与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相关。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影响其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 慢性臭氧胁迫能引起枝叶和根之间碳分配的变化。加强自然环境中臭氧对森林影响的研究, 定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对臭氧的响应, 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和臭氧的交叉作用对植物的影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85.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主要影响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具有容重低、入渗率高、土壤水分含量垂向分布受降水影响明显等特征,灌木-青海云杉林、苔藓-青海云杉林和草地(对照)平均容重分别为0.522、0.641、0.874g·cm^-3.土壤初渗率分别为6.0、21.0、2.5mm·min^-1,稳渗率分别为3.98、11.2、0.5mm·min^-1.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可划分为4层:水分活跃层(0~30cm)、水分调节层(30~60cm)、水分传输层(60~80cm)和蓄水层(80ClTI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30、3.17、2.80和2.83mm·cm^-1.灌木-青海云杉林可分为3层:水分稳定层(0~30cm)、水分活跃层(30~60cm)和水分传输层(60cm以下),各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3.98、3.65、3.48mm·cm^-1.两种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相比而言,苔藓.青海云杉林地入渗率更高,有较明显的蓄水层,水分传输能力更强,而灌木-青海云杉林地贮水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586.
花烛离体培养中的壮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花烛离体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长期培养导致再生苗生长势退化的现象,研究了如何恢复再生苗生长势,获得健壮的无菌苗.结果表明,花烛离体培养中,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外源生长调节剂浓度应逐步降低直至0;活性炭对无菌苗生长势的恢复有较显著效果.无菌苗茎尖是离体培养体系重建中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宜的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改良的MS 1.0 mg·L-16-BA 0.1 mg·L-1 2,4-D;TDZ诱导芽的效果明显优于6-BA,MS 0.01 mg·L-1 TDZ较适合于芽诱导.  相似文献   
587.
有机物及重金属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治理技术 ,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对植物修复的类型 ,植物修复土壤、水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某些放射性核素的过程、机理及可能影响因子作了概括和详尽讨论 ,并就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88.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五颜六色的植物将我们的生活带进了五彩的世界,从用于食品调色的天然色素,到布匹丝绸的印染以及书画颜料,大多数均源自于植物。正是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589.
本草要籍     
中国植物学知识的发展与传承,得益于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本草学,而本草书籍更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著作经历了上千年的演义,而这些本草著作中论述的中草药绝大部分是植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草著作是我国古代的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590.
徐磊 《生命世界》2008,(9):88-9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也是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高原上的皑皑白雪和巨大冰川孕育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湖泊,还是亚洲大部分主要河流的源头所在地。沿着318国道的川藏线穿行在青藏高原上,一路上见到的都是“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