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61.
The effects of Con A, WGA, Zymosan A on macrophage cytosolic pH and outflow of lysosomal content through exocytosis were studied with SNAFL-calcein and FITC-Dextran on ACAS570. The results showed all three ligands could induce macrophage cytosolic acidification in about 10 min and kept at the same level hereafter; outflow of lysosomal fluorescent probe through exocytosis appeared in 15-20 min. In resting conditions, macrophage lysosom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ll center; after stimulated for 15 min by three ligands, the number of lysosomes increased in membrane periphery, in 25-30 min lysosomes moved back toward cell center. We proposed that ligands induced lysosomal pH rises was a basic factor for outflow of lysosomal content through exocytosis, cytosolic acidification inhibited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Cytosolic acidification and outflow of lysosomal content through exocytosis were the results of cellular self-regulation and self-protection during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相似文献   
562.
本文首次实现了细胞内吞过程中膜受体流动性的测量。实验选择巨噬细胞膜和伴刀豆凝集素A(ConA)。分别用ConA-Biotin+Avidin-FITC(ABC法)和ConA-FITC(直接法)两种方法标记巨哓细胞膜ConA受体,比较了这两咱方法标记的巨噬细胞ConA受体的荧光强度,利用FRAP技术。分别用两种标记方法测量了巨细胞ConA受体的流动性。结果显示ConA-Biotin+Avidin-FI  相似文献   
563.
564.
从一九九五年五月至九七年六月,我科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眼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现对我们总结的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资料和方法 本组90例,男性69例、女性21例,年龄4个月—78岁。白内障42例(老年性35例、外伤性7例)、晶体脱位4例、玻璃体混浊20例、视网膜脱离10例、眼内异物5例、眼内肿瘤5例、眶内肿瘤4例。全部病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565.
工作的目的在研究水稻与周围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寻控制其生理过程的途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水稻的阶段发育及稻穗形成的条件。阶段发育的研究着重在春化的温度及长度光与  相似文献   
566.
刺绵蚧是诱发油茶煤污病的主要媒介,病虫之间的关系是:霉菌菌丝体表生,以刺绵蚧蜜汁为滋养,因此只要扑灭害虫,中断蜜源,该病自然消灭。 黑缘红瓢虫寿命长、食虫量大,是刺绵蚧强大的天敌,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调整群体自然分布数量,适时放养和汇收,就能有效地控制煤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7.
全球转基因植物发展现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986年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进行了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的田间试验。自此之后,植物转基因的研究与应用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被认为是21世纪农业的希望,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对全球转基因植物的发展现状作一全面综述。1田间试验到...  相似文献   
568.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但其对体外循环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探讨甲基强的松龙是否有效抑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炎症反应,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0例体外循环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年龄30~55岁,心功能Ⅱ~Ⅲ级,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甲基强的松龙(MPS)组于体外循环前以甲基强的松龙10mg/kg预冲,对照组(NS)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于CPB前(T1),CPB结束后2h(T2)、CPB结束后12h(T3),CPB结束后24h(T4),等时点留取中心静脉血和尿液,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炎性介质(IL-6、TNF-α、IL-10);取尿上清液检测反映肾功能的早期敏感指标: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水平。结果:CPB前两组炎性介质和肾功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PB结束后,两组炎性介质的水平和肾功各项指标均较术前增高。与NS相比,MP组T2~T4时点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T2~T3时点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10的水平在CPB后均增加,但在T2~T3时点MP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NS组(P<0.05)。与NS比较,MP组在CPB后各时点尿NAG、α1-MG、RBP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CPB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及肾功能损伤;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炎性反应,同时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9.
[目的]通过研究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在溴氰菊酯和高温2种胁迫方式下其单位虫体质量解毒酶、保护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变化情况,为茄无网蚜耐药性研究、发生期预测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文用LC50溴氰菊酯和32℃高温分别胁迫3龄茄无网蚜6、12、24、48和72 h,分析并比较其单位虫体质量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海藻糖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过氧化物酶和羧酸酯酶对2种胁迫方式的响应剧烈,单位虫体质量的过氧化物酶活力在茄无网蚜被溴氰菊酯胁迫6、24和48 h后被显著抑制(P<0.05),在温度胁迫处理组中均高于对照组,且在6、12和24 h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羧酸酯酶活力在溴氰菊酯胁迫时有较大波动,在6、24、48和72 h处理组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海藻糖酶对2种胁迫方式的响应较剧烈,海藻糖酶活力在溴氰菊酯胁迫6、24、48和72 h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温度胁迫6、12和72 h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2种胁迫方式的响应相对较弱,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仅在溴氰菊酯胁迫6h和24 h处理组与温度胁迫24 h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LC50溴氰菊酯胁迫比温度胁迫对茄无网蚜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更大;2种胁迫方式对茄元网蚜体内4种酶活性均产生影响,过氧化物酶与羧酸酯酶参与度更高.  相似文献   
570.
本文探讨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花斑眼品系W^aR84h89b10的表型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品系具有位置效应所特有的染色体重排,温度反应、基因表达与异染色断裂位置有关等基本特征。此外,还发现89b10为W基因的调控基因,定名为R,它位于W基因下游4-5间,该品系花斑眼表型的形成是由于In4D,5B断裂处异染色质专一蛋白扩增,使其附近的R基因部分失活,不能正常表达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