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51.
52.
新课标贯穿有效教学思想,有效教学始于知识梳理。主要阐述教学设计过程对单元知识进行再组织、再加工、再创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宁夏10种观赏灌木叶片解剖结构及其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制片技术,对宁夏10种主要灌木树种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分别测定了叶片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气孔密度等15个与抗旱性相关的指标,并对1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用隶属函数法对10种灌木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种灌木的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大多数具有表皮毛,且具有明显的角质层结构;上、下表皮细胞及叶肉细胞排列紧密。15个指标在各灌木树种间的差异均极显著,其中叶片厚度、上角质层、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主脉维管束直径为叶片旱性结构的主要因子。通过5个主要因子的综合评价,10种灌木的抗旱性大小顺序依次为:沙冬青>花棒>蒙古莸>金叶莸>互叶醉鱼草>蒙古扁桃>鞑靼忍冬>葱皮忍冬>金花忍冬>台尔曼忍冬。  相似文献   
54.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北地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叶片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播种-拔节阶段,2010-2011年平地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处理0~40 e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出苗期、苗期和拔节期比传统垄作(LL)处理平均提高5.6%和5.2%、4.6%和7.3%及3.9%和4.8%,苗期5 cm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比LL处理高1.4和1.3℃.由于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拔节期PL和PP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指标显著高于LL处理,而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等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灌浆期叶片Pn和Tr则以LL和PL处理显著高于PP处理,这主要是由于PP处理在强降雨时期经历了涝渍灾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可见PL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强了玉米光合性能,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5.
以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锥花小檗灌丛为对象,采用跟踪放牧和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家畜生境利用和牧道分布特征,并使用RDA排序筛选出影响牧道分布的主要因子,探讨牧道特征与锥花小檗盖度、大小级和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分布能够直观反映家畜的生境利用特点,并与跟踪放牧结果一致;5 m尺度的Morisita指数能客观地反映牧道的分布类型,样地1、2和6呈集群分布,其他样地呈均匀分布;在坡面尺度上,灌丛盖度、灌丛高度与牧道特征呈负相关,为显著影响因子;锥花小檗种群盖度和牧道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种群结构与牧道分布密切相关,锥花小檗灌木长轴和短轴比平均为1.29,灌木形状趋近于圆形,牧道景观及牧道上的放牧家畜对灌木具有塑形作用;锥花小檗种群和牧道Morisita指数指向性一致,但实际上两者呈反向分布,灌木斑块或集聚或均匀分布于偏离牧道的区域.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关系。方法对1218例胃息肉同时进行H.pylori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胃息肉部位与H.pylori感染关系、胃息肉病理类型与H.pylori感染关系。结果发现胃息肉Hpylori感染患者532例,Hpylori感染率为43.7%。男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47.5%(216/455),女性Hpriori感染率感染率为41.4%(316/763)(P〉0.05),年龄〈20岁、20~39岁、40—59岁和≥60岁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分别为41.7%、44.7%、41.6%和47.2%(P〉0.05);胃窦胃角息肉H.pylori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胃体、胃底和贲门)(P〈0.05);炎性和增生性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高于胃底腺和腺瘤性息肉(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能与部分胃息肉发生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胃息肉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7.
在对中国东北辽宁本溪中三叠统林家组的化石研究中, 发现了木贼目瓣轮叶属一个新种——林家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jiaensis sp. nov.)。该种叶轮小, 明显分成两瓣, 每瓣叶数约10–12枚。叶线形至倒披针形, 叶长差别大, 叶联合长度占叶长约1/3–3/4。自1927年Kawasaki建立瓣轮叶属以来, 该属已至少发现了33种, 其中大部分报道于二叠纪, 少数见于三叠纪。瓣轮叶属作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孑遗分子之一, 当前该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瓣轮叶属的分类多样性, 而且拓展了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之后复苏过程中瓣轮叶属演化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施万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端侧吻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SD雌性大鼠60只均制作成坐骨神经损伤端侧吻合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移植组、MSCs组和SCs组,分别对吻合端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Cs联合移植、MSCs移植、SCs移植。观察分析三组大鼠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和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三组大鼠的PFI和NCV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移植组的PFI和NCV均优于其他两组,并随着时间推移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好。结论:MSCs与SCs均具有促进大鼠周围神经身上修复的功能,且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情况,探讨外周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75例(75只眼),另选取同期正常儿童32例(64只眼)为对照组,根据病情将弱视儿童分为轻度(A组)和对侧健眼组(B组),中度(C组)和对侧健眼组(D组),重度(E组)和对侧健眼组(F组),应用P-VEP检查各组P100波及振幅。结果:A组、C组、E组P100波潜伏期较B组、D组、F组和对照组延长(P0.05),振幅较B组、D组、F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A组、C组和、E组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F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D组、F组振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组、D组、F组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会出现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对侧健康眼会出现振幅降低。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6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2%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C组3%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检测三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情况,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A组、B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较C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P0.05);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B组与C组术后肌钙蛋白I、CRP水平较低,C_3、C_4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中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