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肖潇  张捷  卢俊宇  钟士恩  尹立杰 《生态学报》2012,32(23):7540-7548
旅游业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碳排放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选择了九寨沟风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南京珍珠泉风景区3个旅游交通模式差异明显的案例地为例,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估算了九寨沟风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珍珠泉旅游风景区2010年的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654.18,108.44和15.92 Gg.通过比较九寨沟、西安碑林和珍珠泉的碳排放累积曲线,得出不同旅游平均距离的景区的碳排放结构均衡度有所不同,旅游平均距离偏低景区的碳排放结构最不均衡.同时,旅游景区的交通碳排放在距离上具有分段性,不同旅游平均距离的景区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4种不同的交通情景分析发现,旅游平均距离高和距离中等的景区对飞机的碳减排敏感度较高,旅游平均距离偏低的景区自驾车的碳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根据碳排放结构有针对性的制定差异化的旅游交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2.
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在估算湖南省各县区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  相似文献   
53.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7):2391-2395
本期主要围绕生物航煤、生物质和一碳原料利用,胆绿素、硫酸软骨素、纳他霉素、D-甘露醇、L-抗坏血酸2-葡糖苷、丙二酸等产品的生物合成,替代蛋白质以及相关工具技术进行导读。生物航煤、生物质和一碳原料利用航空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2%,改变航空煤油的生产方式对减少航空业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生态学报》2015,35(21):7150-7160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作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衡量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借助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利用ESDA和GWR方法分析了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缓慢提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和以西北省份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规模对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强;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且在多数省份开始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应的提升作用高值区从中东部转移至华北和东北地区;旅游业产权结构对南部地区的推动作用也逐步凸显;结构效应主要对西南地区起促进作用。这为优化和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晋坤  章锦河  刘泽华  李曼  杨璐 《生态学报》2015,35(21):7161-7171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交通的碳排放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体部分。合理配置区域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并以南京市和黄山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且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贡献"的大小和方向不同;(2)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主要在区外,区内比例较小。2008至2012年,南京市旅游交通碳排放中区外部分所占比例平均达到89.13%,黄山市平均达到90.21%,两城市区外与区内部分之比均约为9∶1;(3)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结构中,民航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公路和铁路,区域交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减少;(4)区域各类交通方式中,外部交通的碳排放中旅游业的贡献较大,而城市内部交通的碳排放中旅游业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56.
中国典型城市群城镇化碳排放驱动因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苏王新  孙然好 《生态学报》2018,38(6):1975-1983
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地域单元。以中国典型城市群6个代表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为案例,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4部分,包括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研究2000—2014年城镇化过程中碳排放的驱动机制。主要结果:(1)各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均有增长,能源效率逐渐提高,碳排放强度在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是下降趋势,在天津呈上升趋势,而在广州和武汉则趋于平稳状态,各城市群能源消耗中各种能源的比重和碳排放量的变化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2)天津和广州的4个碳排放影响效应整体上是逐渐增大,北京和上海是趋于平稳对称,武汉和重庆是先减小后增大。研究表明,经济和人口对碳排放具有正向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负向作用。通过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子,有助于城市群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制定以及城市群发展模式规划。  相似文献   
57.
刘庆霞  周林滨  毋赟  杨玉敏  张黎 《生态学报》2018,38(18):6768-6777
浮游动物在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将摄入的浮游植物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碳,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14C标记示踪方法,定量分析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入碳的碳同化与碳排放。喂食不同密度小球藻Chlorella sp.(1×105个/mL、5×105个/mL、1×106个/mL)后,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碳的同化率(AE)为34%-51%,呈现随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未被轮虫同化的碳,主要以溶解有机碳(DOC)的形态排放到水体中,DOC占碳排放的比例为37%-51%,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增加;二氧化碳(CO2)的比例为15%-40%,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颗粒有机碳(POC)占碳排放的比例较少,为23%-34%,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分析褶皱臂尾轮虫排放DOC的粒径组成,发现低分子量有机碳(LMW,< 3 kDa)的量大于胶体有机碳(COC,3 kDa-0.22 μm)的量,COC占DOC比例为33%-43%;LMW占DOC比例为57%-67%。本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可把相当部分食物中的碳转化为DOC,排放到水体中为细菌所利用,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其碳排放(碳足迹)的测度和控制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对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梳理,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的研究已有较好基础,但已有研究的核算结果缺乏不确定性分析,信度、效度难以确定,旅游业和旅游消费的碳强度和生态效率尚未厘清,其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系统边界、核算口径、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有3个方面发展:明确界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统一系统边界和核算口径以及构建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消费碳足迹测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9.
基于生命周期的风电场碳排放核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戢时雨  高超  陈彬  李胜男 《生态学报》2016,36(4):915-923
风电是实现低碳战略的主力能源技术之一。为全面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将自然植被纳入系统边界,计量风电场建设前后植被破坏及恢复带来的影响。在清单分析中,重点考虑对碳排影响较大的配件生产及运输、建设期工程车耗油排放,更加合理地核算风电场碳排放和量化其环境影响。核算结果表明:案例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排碳量为2.97×104t C;运营期由于电能损耗造成的CO2排放量远大于其它阶段,占全过程的57.74%;整个过程中,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远大于资源损耗排放。  相似文献   
60.
王长建  汪菲  张虹鸥 《生态学报》2016,36(8):2151-2163
新疆,中国西部的欠发达区域,如何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减速增长是现阶段的重要发展命题,对于实现国家的减排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经典的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并采用基于LMDI的完全分解模型,解析了1952年—2010年新疆的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依据1952年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碳排放总量演变特征,并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等,将新疆的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划分为6个演变阶段,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替代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贡献作用,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新疆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2)能源强度效应在1978年之前对碳排放的增长表现为正效应,主要原因是极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改革开放之后,能源强度效应成为遏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贡献因子。(3)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替代效应也是遏制新疆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因子,但是其贡献作用还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