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是胚胎中最先出现的生殖细胞。PGCs来源于上胚层,最早出现在后肠,随后向生殖嵴迁移。这一过程伴随一系列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DNA甲基化重编程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过程。PGCs经过不断的分裂、发育及分化,最终形成配子。为了更好地研究PGCs发育与分化的调控和表观遗传过程,体外培养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小鼠和人为例,介绍了哺乳动物PGCs的特化过程、PGCs特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过程和PGCs的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2.
牵牛属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细胞器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DAPI荧光技术观察了大花牵牛( Pharbitis lim bata Lindl.)和圆叶牵牛(P. purpurea(L.) Voight)生殖细胞的细胞质DNA及其在精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牵牛属这两个种的生殖细胞均为细长形,具有大量细胞器DNA。刚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大多数一端钝,另一端呈尾状。较后期的精细胞多呈凸透镜状。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多是同型的,也有的表现为异型。精细胞的核多偏于细胞的一端。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细胞器DNA分布。精细胞中的细胞器DNA 荧光点在大小及荧光强度上有所不同,可能代表线粒体和质体这两种不同的细胞器DNA。大花牵牛与圆叶牵牛之间,无论是生殖细胞或精细胞在细胞形状和细胞质DNA 分布状况上基本相似。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后者的细胞质DNA 荧光点体积较小和荧光弱。研究表明,精细胞存在具有DNA 的细胞器,为牵牛花细胞质具有双亲遗传或父系遗传的潜能提供了细胞学证据。本文还对研究的两个种的精细胞存在同型和异型的现象,以及精细胞在核质比率上的特点与质体双亲遗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革胡子鲇卵巢在第一次性周期内分化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革胡子鲇(Clariaslazera)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卵巢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分化与发育以及各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原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有固定的迁移路线,进入生殖嵴后,生殖嵴进一步分化,出现卵巢腔分化成卵巢,卵母细胞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发育可分成6个时相,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同时,叙述了卵母细胞中卵黄发生的形态形成。  相似文献   
54.
打碗花生殖细胞,精细胞及卵细胞中的细胞质类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已有不少超微结构的资料阐明被子植物双亲和单亲母系质体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近年应用DAPI荧光染色的方法,可快速地从检测质体DNA存在的状况确定被子植物中具双亲遗传潜能的种。从质体的类核存在与否判断质体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或双亲遗传与已有的遗传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只有少数种类是矛盾的。DAPI荧光技术可以认为是研究细胞质遗传机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曾证明旋花科牵牛属植物生殖细胞、精细胞中存在细胞质类核,确定其具双亲或单亲父系质体遗传的潜能,并用RFLP技术进一步确定其为质体父系遗传型。本研究证明旋花科的打碗花属生殖细胞、精细胞和卵细胞中细胞质类核存在的状况与牵牛属的相似,提供了打碗花可能在质体遗传上与牵牛属 具相同的遗传方式的资料。  相似文献   
55.
如今女性卵子不足所致不孕的患者日渐增多,却尚无治愈的方法。干细胞作为高度未分化的细胞,其体外定向分化为雌性生殖细胞为治疗这类不孕患者提供了新途径。随着干细胞的研究不断发展,不同来源的干细胞诱导生成雌性生殖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研究者们能够在体外条件下获得类卵母样细胞,不过其诱导的机制、生物学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雌性生殖细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该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人类精液中幼稚生殖细胞的微核率和男性不育的关系。在31例病人中,11例为无精症或多精症患者,其精液缺乏幼稚生殖细胞而未能进行微核测定。在其余的20例中,微核率最高可达122‰,最低为16‰。其中9例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高微核率往往还伴随有减数分裂不分离以及出现高比例的二倍体及四倍体精子。还讨论了生殖细胞微核率增高作为不育症的一个可能病因以及微核测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用抗微管蛋白抗体和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百合生殖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微管的变化。生殖细胞在分裂的前期,存在于核外围以及细胞两端胞质内的微管大都以微管束的形式沿细胞长轴方向平行排列。在靠近核的部位,有些微管有时会斜向排列。分裂进入中期后,染色体集中排列在赤道面。在染色体周围可以见到有多束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着的微管,但这些微管束是在分裂中期时新形成的或是在前期已存在,尚难以断定。这些微管束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们延伸至赤道板部位时,在每一条微管束上都有一个无荧光的小圆区;这个小圆区可能代表着丝粒的位置。细胞分裂进入后期,姊妹染色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形成两组染色体。在它们之间近赤道板位置出现了一个具有强烈荧光的区域,显示在这一部位,微管相当浓密。从这一强烈荧光区向两极分别伸出多条微管束。因此,在这一强烈荧光区内可能有多个微管束重叠。到细胞分裂末期,在这一强烈的荧光区的中央出现了一条横向的无荧光区。这一区域有可能为胞质完成分裂后新形成的细胞板所在的部位。  相似文献   
58.
黄蝉生殖细胞的离体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9.
合成洗涤剂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的诱变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各种合成洗涤剂(洗衣粉,洗发膏,餐具洗涤剂等)产量日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越来越普遍。洗涤剂直接或间接通过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特别是潜在的致突变性引起公众的普遍注意。而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选用三种型号的合成洗涤剂,以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和骨髓细胞微核率及离体的人类细胞和中国仓鼠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测定指标,系统地对合成洗涤剂的诱变活  相似文献   
60.
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具二胞花粉,授粉后1 d即有花粉开始萌发,授粉后5 d开始有生殖细胞完成有丝分裂形成一对精细胞。通过人工授粉使花粉管在子房内发育,再利用花粉管直接爆破,成功分离出五唇兰的精细胞。成对的2个精细胞在直径大小、荧光强弱上均显示出较大差异,预示2个精细胞具有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