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4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链激酶(Streptok inase,SK)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也是最早作为临床药品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酶。它是由A,C,G群链球菌中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非酶蛋白质,能和纤溶酶原结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该酶的性质、在溶栓酶中的地位、研究历史、作用机理等。此外,由于它有半衰期短、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治疗后出血和血栓易复发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2.
基于醇溶蛋白的20份小麦种质遗传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对同一品种不同繁殖年份的20份小麦种质进行遗传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中有10份具有一种醇溶蛋白谱带带型的同质性种质;另外10份具有2~4种醇溶蛋白谱带带型的异质性种质,其中6份为地方品种。表明地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10份异质性种质中,两个繁殖年份种质之间的醇溶蛋白带型频率变化差异不显著的有5份,其第一繁殖年份的种质发芽率均高于75%,而另外5份存在显著差异的种质,第一年份的发芽率都低于66%。进一步分析表明,这10份异质性种质在两个繁殖年份之间,其发芽率差值与带型频率差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65。上速结果表明,小麦更新时较高的发芽率是维持异质性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3.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内和品种间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内遗传异质性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PAGE方法,对72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地方品种进行醇溶蛋白构成分析。结果发现,全部供试地方品种共观察到101条迁移率不同的务带,构成229种醇溶蛋白构型,每个品种醇溶蛋白条带数目为14—24。63份(87.5%)地方品种在品种内具有2种以上醇溶蛋白变异类型,其中,变异类型最多的品种二红皮小麦(ZM004659)30个子粒中有14种之多,多数品种具有2—3种变异类型。品种内醇溶蛋白构型一致的品种共有9个,占12.5%。这表明供试的大多数小麦地方品种内个体间在醇溶蛋白构成上具有遗传异质性。聚类分析表明,相同生态区的地方品种没有整齐地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54.
筛选了一株产纤溶酶能力较强的芽孢细菌,本文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产酶最佳条件为:可溶性淀粉4%,蛋白胨2%,柠檬酸铁铵0.1%,磷酸钙0.4%,接种量2%,pH 7.5,发酵时间96 h,装瓶量75/500(mL/mL),摇床温度37℃,转速150 rpm,在该条件下产酶酶活可达581.81 IU/mL。  相似文献   
55.
探讨三七皂苷Rg1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的调节作用。运用发色底物方法测定三七皂苷Rg1在体外和静脉注射对家兔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浆或血小板释放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皂苷Rg1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明显抑制血浆PAI-1活性,同时提高血浆tPA活性;30和60 mg/kg的三七皂苷Rg1静脉注射显著抑制血浆PAI-1活性,提高血浆tPA活性,同时降低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所释放的PAI-1水平。本实验提示三七皂苷Rg1能抑制PAI-1活性,同时升高tPA活性可能是其抗血栓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6.
体外研究蓝舌病毒湖北株3(BTV-HbC3)对鼠乳腺癌细胞MA782的感染性并探讨BTV-HbC3靶向性溶癌的机制。观察MA782细胞感染BTV-HbC3的病变效应(CPE);MTT法研究病毒致细胞病变率的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病毒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病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特点;凋亡染色(TUNEL法)观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对MA78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证明BTV-HbC3感染MA782细胞后有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的胞膜及胞浆内;凋亡染色发现大量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故认为BTV-HbC3在体外能有效的感染MA782细胞,并能诱导MA78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7.
刘晓艳  刘毅 《生物技术》2006,16(2):71-73
目的:目前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疗效肯定,但还存在许多缺陷,而且价格昂贵,因此研制新型溶栓药物的需求迫切。方法:研究了根霉Rhizopus chinensisYY-15液体摇瓶发酵产生纤溶酶的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H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接种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实验范围内菌株液体发酵产纤溶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麸皮水浓度3%(w/v),豆粕浓度5%(w/v),初始培养基pH5.0。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6%,培养时间72h。优化条件下的摇瓶液体发酵纤溶酶产量平均达98.31 U/ml。  相似文献   
58.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期获得蚯蚓纤溶酶F-Ⅰ-0组分的基因。根据从粉正蚓(Lumbricus rubellus)中分离的FⅠ0组分的N端氨基酸序列VVGGSDTTIGQYPHQL,利用DNAMAN软件通过电子克隆方法,从Lumbricidae 的dbEST中获得该组分的核酸序列信息,设计特异引物, 经过RT-PCR,成功地从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中克隆到一条蚯蚓纤溶酶新基因,命名为EfP-0。EfP-0基因全长678bp, 编码225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属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家族,与F-Ⅰ-0组分的氨基酸组成非常接近。BLAST证明,EfP-0与已报道的蚯蚓纤溶酶基因之间的相似性均低于40%,因此为蚯蚓纤溶酶中的一个新基因,GenBank 登录号为DQ836917。构建的pMAL-c2x-EfP-0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TB1中获得融合蛋白MBP-EfP-0的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有酪蛋白平板溶解活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克隆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溶细胞素基因(υυhA),构建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其表达产物的免疫性.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Vv GTC333和WZ01株DNA中扩增全长υυhA基因,T-A克隆后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pET32a质粒构建vvh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E coli BL21(DE3)宿主菌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目的重组蛋白rVvhA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VvhA,SDS-PAGE检测表达和提纯效果.采用兔抗Vv全菌抗体的Western Blot和兔抗rVvhA血清的免疫扩散试验鉴定其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结果 所克隆的vvh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公布的同源性分别为96.09%和98.26%.在0.5 mmol/L IPTG诱导下,rVvhA产量可占细菌总蛋白的18%.提纯的rVvhA经SDS-PAGE后仅显示单一的蛋白条带.重组蛋白rVvhA能与兔抗Vv全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家兔可获得高效价抗体.结论 该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创伤弧菌υυhA基因高效原核表达系统,所表达的rVvh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可作为Vv免疫检测试剂盒及疫苗的抗原.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小鼠下颌下腺细胞的培养方法,探讨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条件及细胞生长特性,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腺泡细胞以及涎腺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取2周龄的小鼠,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培养,用活细胞观察法和HE染色法记录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通过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来比较两种方法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1)组织块法培养的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10天左右成铺路石样;消化法培养细胞亦为上皮样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2)HE染色下颌下腺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明显;(3)Cytokeratin13和AQP5表达阳性,Wimentin表达阴性;(4)组织块法培养细胞增殖相对较平缓,消化法培养细胞增长较迅速;(5)消化法培养倍增时间(1.3471±0.6071)天比组织块法倍增时间(2.1887±1.1503)明显缩短(P〈0.05);结论:体外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但是同时证明下颌下腺细胞长期传代较困难,这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细胞和涎腺再生体内实验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