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中国分布新记录种——轮叶三棱栎(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种群结构及其所处森林群落特点。结果表明:轮叶三棱栎仅分布于海南鹦歌岭海拔1100~1400 m近山脊处的热带山地雨林及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与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海南阿丁枫(Altingia obovata)等树种伴生。在2个面积为1500 m2的调查样方中共记录了90种乔灌木树种,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81、0.86和3.20、3.27,轮叶三棱栎的重要值在群落中排在第9~10位;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小且无Ⅰ龄级和III龄级,属不稳定种群;轮叶三棱栎生态位宽度为1.69,在群落中仅排第19位,与陆均松和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的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59和0.68,但与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多小于0.3。鹦歌岭在海拔1000 m以上具有较大面积的台地和人为破坏较少可能是该种群得以幸存的重要因素,加强就地保护,开展该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建立国家级保护区,将海南中部山区各保护区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为保护良策。  相似文献   
52.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记载香港地区蕨类植物9种,其中分布新记录2种,即粗齿紫萁和铁芒萁;名称修订5种,即粗叶卷柏、福建莲座蕨、华南紫萁、阔边假脉蕨和华南膜蕨;报道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广东小石松和粤紫萁.  相似文献   
53.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营巢繁殖,雌鸟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自封在其内,期间与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雄鸟带回巢的食物中,数量上有超过80%是果实。雌鸟在封巢期间完成换羽,并和幼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破巢而出,封巢时间为89 d 和93 d(n = 2),繁殖成功率为100%(n = 4),平均出巢幼鸟为(2.3 ± 0.5)只(2或3只,n = 4)。营巢树与人工林/林下作物的平均距离为87 m(0 ~ 210 m,n = 3),其中,两棵生长在当地人经常使用的山路旁。营巢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及金叶树(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营巢树平均胸径为73.7 cm(72.0 ~ 75.0 cm,n = 3),巢洞高度为7.8 m和9.0 m(n = 2)。其中两棵营巢树在2014年和2015年的繁殖季均被重复利用。研究结果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繁殖期间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从封巢时间来看,雏鸟成长所需的时间与南宁动物园笼养环境下差别不大,显示当地食物资源不缺,但天然林破碎化严重,高大乔木较少,营巢树洞资源的缺乏似乎是制约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保护区加强护林力量,积极探索种植速生大胸径本土树种的可行性,并同时开展人工巢箱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香港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和名称修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香港地区蕨类植物17种,其中分布新记录9种,即疏裂凤尾蕨、栗柄凤尾蕨、假粉背蕨、星毛蕨、福建铁角蕨、太平鳞毛蕨、圆基条蕨、披针骨牌蕨和阔叶石韦;名称修订6种,即线羽凤尾蕨、碎米蕨、毛轴碎米蕨、绿秆铁角蕨、假大羽铁角蕨和华南耳蕨,以及珍稀濒危蕨类2种,即乌轴蕨和多羽瘤蕨。  相似文献   
55.
海南鹦哥岭的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鹦哥岭保存了我国华南地区面积最大和最原始的热带雨林。2003–2006年间, 作者通过近4个月的野外调查, 对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以期阐明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在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及保育中的重要性。结果如下: 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73科825属1,706种(含变种)。该地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 在属的水平上, 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 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25.28%和32.36%; 中国特有属8个, 占非世界属总数的1.01%, 其中海南特有属2个, 分别为多核果属(Pyrenocarpa)、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a)。在种的水平上, 热带成分占非世界种总数的70.50%, 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中国特有种474种, 占非世界种总数的28.42%, 其中海南特有种149种, 占中国特有种的31.44%。鹦哥岭的植物区系在组成上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不但具有较多的特殊类群, 而且是亚热带植物种类与典型热带植物种类、干热性植物种类与湿热性植物种类相互渗透的交汇地带, 在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该地区与邻近4个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 认为鹦哥岭与吊罗山的种子植物区系相似性最大, 而与鼎湖山、西双版纳的种子植物区系相比, 鹦哥岭表现出更强的热带性。  相似文献   
56.
5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