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青海省隆务河流域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省隆务河流域为青海省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本文根据遥感影像资料(以TM为主)并结合对该区的野外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了隆务河流域的森林、灌丛植被。该区具有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森林分布的一些重要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有关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见。根据本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分布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森林生存密切联系的生境条件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提,并在研究报告中说明为满足假设而作出的细节安排。  相似文献   
43.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44.
运用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地区3种茄科重要药用植物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18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种子的种皮纹饰在3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与山莨菪和马尿泡在植株、花、叶等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种子大小、颜色、形状及表面纹饰等在两个物种间非常相似,说明与曼陀罗属相比,山莨菪属和马尿泡属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说明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茄科这3个属间的分类依据,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是分类决策必须要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相似文献   
45.
青海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不仅用以估算地球支持能力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基于2000—2014年MOD17A3年均NPP数据和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简单差值、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青海省植被年均NPP在2000—2014年间整体分布呈现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各生态区的空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Ⅱ区Ⅰ区Ⅲ区Ⅳ区Ⅴ区。②2000—2014年,青海省NPP变化趋势由北到南、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0.61,NPP值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5%,其中显著增加区域为2.8%,轻度增加区域为12.2%。③青海省NPP值的Hurst的值域范围为0—0.39,均值为0.12,除了河流湖泊,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青海省NPP变化特征为反持续性特征。④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对年均NPP的分布有影响,海拔的高低造成气温、降水和土壤的差异,间接影响植被NPP,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表现为草地面积减少最多,这是导致NPP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青海省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现状及固碳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植被碳储量现状及其分布特征, 该研究利用240个标准样地实测的乔木数据, 估算出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处于不同龄级阶段的平均碳密度, 并结合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所提供的不同龄级的各林型面积, 估算了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结果表明: 1) 2011年青海省森林乔木层平均碳密度为76.54 Mg·hm -2, 总碳储量为27.38 Tg。云杉(Picea spp.)林、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桦木(Betula spp.)林、杨树(Populus spp.)林是青海地区的主要林型, 占青海省森林面积的96.23%, 占青海省乔木层碳储量的86.67%, 其中云杉林的碳储量(14.78 Tg)和碳密度(106.93 Mg·hm -2)最高。按龄级划分, 乔木层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2)青海省乔木层总碳储量从2003年的23.30 Tg增加到2011年的27.38 Tg, 年平均碳增量为0.51 Tg·a -1。乔木层固碳速率为1.06 Mg·hm -2·a -1, 其中柏木林的固碳速率最大(0.44 Mg·hm -2·a -1); 桦木林的固碳速率为负值(-1.06 Mg·hm -2·a -1)。3)青海省乔木层植被固碳潜力为8.50 Tg, 其中云杉林固碳潜力最高(3.40 Tg)。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乔木层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若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和利用, 将会增加青海省森林的碳固存能力。  相似文献   
47.
《生物技术世界》2009,(5):59-59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宣布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天峻县木里镇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48.
报道从青海省采获的吸虱共19种,隶属6科8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