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9 毫秒
41.
采伐是调整林分结构的重要手段。不同林层的树木对采伐强度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但以往考察采伐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时多采用定性或简单定量的方法(如按树高等距)划分森林的垂直层次, 这就忽略了同一林层内不同树种间和不同发育阶段树木生长的差异。该研究在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内建立轻度(胸高断面积采伐强度17.3%)、中度(34.7%)、重度(51.9%)采伐以及对照(不采伐)样地, 跟踪调查采伐后自然恢复2、4、7年保留木的生长动态。根据不同树种每一个体所处的林层位置和生长发育阶段, 将保留木划分为3个组别: 林冠层树种的成熟个体(I)、林冠层树种的未成熟个体(II)以及林下层树种的全部个体(III), 比较不同恢复时期各组别树木的生长对于采伐强度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第II组树木的平均胸径相对生长速率(0.033 cm·cm-1·a-1)显著高于第I (0.016 cm·cm-1·a-1)和III组(0.018 cm·cm-1·a-1)。总体来看, 采伐促进了大多数林冠层优势树种(第I、II组)的生长, 尤其是第II组树木的相对生长速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第I组树木的相对生长速率只在重度采伐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然而林冠层少见种的生长速率并未受到采伐活动的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第I和II组树木生长对于采伐的响应都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 伐后短期内(2年)采伐样地与对照样地的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 而采伐对树木生长的促进效果在伐后2-4年才开始出现, 并在随后的监测期内持续存在。各组别树木的相对生长速率均随初始胸径的增大而降低, 且这种负相关关系的斜率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增大, 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加, 较小的树木个体从减弱的竞争中获益更多, 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生长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42.
林窗是森林更新演替的重要环节, 揭示林窗环境下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其相对贡献, 有助于阐明植物对林窗环境的响应。该研究以中亚热带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对象, 设置9个不同大小的林窗样地, 运用方差分解探讨林窗、物种和个体对叶性状变异的相对贡献,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大小林窗下群落性状变化及种间和种内性状变异的重要性。研究发现: (1)格氏栲天然林林窗植物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和叶绿素含量由种间性状变异主导, 叶氮含量由种内性状变异主导, 叶磷含量受林窗大小影响最大。(2)群落叶磷含量与林窗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土壤温度和水解氮含量对群落叶磷含量具有显著正效应, 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负效应。(3)沿林冠开放度的群落叶磷含量变化主要由种内性状变异引起, 优势种扮演着重要角色。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环境下植物功能性状仍以种间性状变异为主(平均41%), 但沿林窗环境梯度的群落性状变化主要源自种内性状变异, 通过植物表型可塑性响应环境改变, 优势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3.
根据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落叶阔叶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窗与林下入射光的总光照强度、不同波段的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应生境下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生长特性和总皂甙含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窗入射光全波长的日总光照强度、蓝光(400~510 nm) 、黄绿光(510~610 nm)、红橙光(610~720 nm)和近红外光(720~1100 nm)的光强,以及除近红外光以外的其余色光光谱成分均高于林下,其中蓝光和红橙光的光照强度及其光谱成分比其它色光明显高于林下,且幅度有季节性差异.在4、7和10月份,林窗中的蓝光相对光照强度分别高于林下8.32%~28.83%、30.00%~579.17%和6.70%~88.74%,红橙光分别高出8.72%~28.83%、30.19%~502.69%和6.76%~91.57%,蓝光光谱成分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76%、33.14%和17.29%,红橙光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04%、53.34%和10.23%.林窗下的绞股蓝净光合速率、总干物质重和总皂甙含量皆高于林下;同时林窗的光环境使干物质向茎分配比例增大,且这些差异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热带季节雨林雾凉季和湿热季昼间林窗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初步分析,指出在西双版纳,不论是雾凉季还是湿热季,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边缘壁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热力作用,且由于受林缘树木的影响,热力效应较强的东侧,北侧林缘壁面最大区域出现位置高于次生林林窗,而强度小于次生林林窗,显示了林窗边缘壁面的热力效应除与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之外,林窗边缘树木高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研究林窗更新及生物多样性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
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下蜀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用二次工咕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和指数回归方程拟合更能反映各生态因子在整个生长季中与蒸腾强度关系的性质。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净辐射;其次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热流通量;风速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小。灰色关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论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次生栎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样带上光照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林窗的发生导致光照明显增加,从林内到林窗中央,光强呈明显增大趋势,上午雾末消退时,相对光照强度水平梯度变化曲线峰值出现于林窗中央,午后雾消退后,林窗边缘为相对光强梯度变化最甚的地段,峰值由林窗中央向林窗北缘移进。林窗边缘,林窗中央及林内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型,但峰值出现和振幅不同。在太阳高度角  相似文献   
47.
林隙(gap)更新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林隙(gap)更新动态研究进展臧润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93)ResearchAdvancesofGapRegenerationDynamics.ZangRunguo(InstituteofEcologyandEnvir...  相似文献   
48.
秦岭及陕北黄土辽东栎林群落物种移样性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1998,18(1):124-131
应用5种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及4种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对秦岭和黄土区辽东栎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木本植物种-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辽东栎林无论是群落物种多性还是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高于黄土区辽东栎林。秦岭辽东栎林木栖植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黄土区辽东栎林则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分布区气候差异是造成两类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物种-多度分布分析物种多样性分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9.
“城-郊-乡”森林生态样带植被变化梯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纽约市“市区-郊区-农区”140km森林生态样带,对9个样地19个样方的森林植被进行了研究。植被组成和结构沿样带变化明显,分异出城区森林、郊区森林和农区森林等不同类型,优势种替代明显,植物种类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植被的梯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城市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森林生态样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好手段。  相似文献   
50.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的基本规律,得到了描述林隙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扩展林隙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是27.36%,而实际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3.05%,林隙干扰的频率每年约为0.15%;林隙的分布格局是均匀式的。形成林隙最重要的方式是掘根风倒,其次为干基折断;大多数的林隙都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组成;阔叶红松林的主林层乔木在直径为40~60cm和高度为25~3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