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在亚洲,低聚果糖的工业生产通常利用米曲霉或黑曲霉发酵蔗糖而来,而曲霉含有水解蔗糖和低聚果糖的蔗糖酶。因此要生产高纯度低聚果糖,必须抑制蔗糖酶的水解活性。本研究以工业生产低聚果糖的米曲霉菌株GX0015为研究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蔗糖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U181219)。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蔗糖酶基因进行分析:该酶为5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水性膜外蛋白;功能域分析结果显示:该酶具有信号肽序列,糖苷酶32家族N端特征序列和糖苷酶32家族特征序列;并具有糖苷酶32家族酶活性中心的NDPNG、RDP和EC保守序列。米曲霉蔗糖酶与酵母菌的转化酶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最近。  相似文献   
42.
贵州茂兰泽陆蛙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室内解剖观测和调查访问等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7月观察贵州茂兰地区泽陆蛙的繁殖生态.结果表明,泽陆蛙体色多样,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为主要类型.泽陆蛙具有迁移繁殖习性,刚栽上秧苗的稻田为理想求偶场和繁殖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泽陆蛙具有明显性二型现象,雌雄之比为1:1.46(n=257);解剖怀卵量1245.4±480.8枚(n=17), 单粒卵重0.837 mg±0.192 mg(n=14),Ⅰ型和Ⅱ型怀卵量及单粒卵重无显著性差异;为分批次产卵种类,每次产卵量约78枚,每批产卵量约469枚;卵产出后有胶质相连,聚集成一个平面内的卵群,漂浮于水面,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繁殖行为包括鸣叫求偶、抱对和产卵3个过程;雄蛙集体鸣叫,强制性抱对;鸣叫是雄体相互识别和吸引雌体的关键因素.野外条件下,受精卵孵化期为4~7 d,温度为制约因素;幼体至少需要1周年以上的生长期才能加入繁殖群体.体色多样、体形相对较小、怀卵量大、产卵期长,可能是泽陆蛙成为该地区优势两栖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
黄酮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剂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为进一步进行黄酮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的活性与三维结构关系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系统研究了75个新型ARI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结果: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q^2值分别为0.603和0.706、非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56和0.900。结论:CoMFA和CoMSIA模型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CoMFA和CoMSIA模型的三维等值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中各位置取代基对黄酮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吸取不同寄主植物的营养,经过营养代谢其机体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或酶带数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它对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f.sp.Cuscutael]同一菌株的抗性,以此为依据,采用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日本菟丝子做为鉴定寄主,可以鉴别出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 初步认为:龙眼、桂花、柚子和冬青上的紫色菟丝子及泡桐、桂花和冬青上的黄色菟丝子可以作为鉴定寄主。  相似文献   
45.
日本菟丝子生防菌株的喷施条件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咏梅  周广泉  周志权  蒋冬荣   《广西植物》1993,13(2):180-183
在喷施菌制剂对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进行生物防治时,为提高防效,孢子悬浮液喷前预浸3小时,并添加2%蔗糖,可使菌制剂孢子提早萌发,提高萌发率。即使在大气干旱的条件下,喷施后在3小时内孢子萌发率超过50%,这对菌剂孢子的侵入寄主(菟丝子)极为有利,高温高湿条件及重复多次喷洒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6.
罗汉果疱叶丛枝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国光  周广泉   《广西植物》1982,(4):191-193
在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植株上发生一种黄化型病害,病株严重地抑制生长和降低产量。病叶起疱、丛枝,最终叶片黄化。 电镜的超薄切片观察;在病叶叶脉维管束中的薄壁细胞中,有多种形态的类菌质体,直径约为200~800毫微米,可以看到二分裂和生芽的菌体。 在病株中可找到MLO_s,而在健株中的上述组织中未发现。 四环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抑制症状。  相似文献   
47.
以培养适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进行整合、优化,探索构建了“多模块、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实施“目标责任制”、“专题模块制”、“分级阶梯制”等一系列特色教学策略。教学改革实践初步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提高,该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
为进一步明确香蕉叶斑病菌喙突脐蠕孢的生物学特性,调查了部分环境因素(碳氮源、植物成分培养基)对供试菌株(CLER09、D087和JL05)的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生孢子主要先从基部萌芽,在28℃下约培养10h后出现两端萌芽;供试菌株对测试的20种碳源及26种氮源显示相似的生长反应,均可利用除菊糖外的测试碳源及氮源进行营养生长和产孢;测试的6种植物成分培养基对供试菌株的营养生长效果皆优于PDA培养基;除燕麦培养基外,其余5种培养基对菌株CLER09和D087的产孢作用均优于PDA培养基;测试的6种培养基对菌株JL05的产孢作用均优于PDA培养基。不同植物成分培养基对该菌分生孢子形态影响较大,以米糠、象草培养基对菌株D087和JL05的分生孢子长度和玉米粉培养基对菌株CLER09的分生孢子宽度的增长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莱茵衣藻快速简便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模式生物莱茵衣藻为受体材料,从转化方法和转化子快速鉴定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方法]比较了固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和液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对根癌农杆菌LBA 4404介导的莱茵衣藻CC425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并比较了(1)首先经过TE裂解再进行PCR(两步法)和(2)不经TE裂解直接进行PCR(一步法)的两种转化子鉴定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和扩增效率。[结果]农杆菌LBA 4404和莱茵衣藻CC425液体培养基共培养5 d后的转化效果最好,转化率达43.33±1.67个转化子/106个藻细胞。PCR最佳反应条件为:使用高保真DNA聚合酶Taq 1进行扩增;参加PCR反应的细胞密度为5×103-5×106个/mL;TE裂解缓冲液沸水浴20 min(两步直接PCR方法),或者预变性15 min(一步直接PCR方法)。两步法直接PCR的扩增效率优于一步法,但后者反应步骤更简洁。[结论]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液体介导莱茵衣藻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可快速获得遗传转化子,减少转化工作量。  相似文献   
50.
硫是湿地中重要的生命元素, 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硫的价态多样, 形式复杂, 湿地垦殖使土地利用方式等发生显著改变, 进而影响到土壤硫组分的变化。垦殖背景下, 目前对湿地硫组分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硫稳定同位素技术(δ34S)逐渐地被应用到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研究中, 可以探究硫素的来源。硫氧化菌(Sulfate oxidizing bacteria, SO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 SRB)是硫组分形态转化的主要驱动者, 在湿地硫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是参与土壤硫循环的重要酶类, 是反映湿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该研究主要从湿地土壤硫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硫同位素来源示踪和微生物驱动机制4个方面, 综述了湿地土壤硫组分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最后,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深入探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