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摘要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体检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检测血清GDF-15、G-CSF;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GDF-15、G-CSF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F-15、G-CSF水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体检志愿者(均P<0.05);血清GDF-15水平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均P<0.05);血清G-CSF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均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DF-15低表达、G-CSF低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分别高于血清GDF-15高表达、G-CSF高表达患者(均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GDF-15、G-CSF有较好的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血清GDF-15、G-CSF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76、0.863。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升高,且均与患者病情恶性进展、不良预后相关;血清GDF-15、G-CSF是诊断结直肠癌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42.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过表达COX-2的结直肠癌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与PTEN及其下游通路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过表达COX-2结直肠癌细胞系CT26和Apc Min/+小鼠腺瘤模型,联合花生四烯酸、COX-2抑制剂NS-398和COX-2基因敲除的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活性氧的产生;Transwell和克隆形成试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PTEN及其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花生四烯酸通过COX-2酶代谢产生活性氧并失活PTEN抑癌基因表达,从而激活PI3K-AKT蛋白促进CT26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COX-2抑制剂NS-398阻止了花生四烯酸在CT26结直肠癌细胞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同时,在COX-2基因敲除Apc Min/+小鼠腺瘤组织中,减弱了氧化应激水平,增加了PTEN表达,抑制了PI3K-AKT磷酸化,进一步抑制腺瘤生长,提高小鼠生存率。结论:花生四烯酸通过COX-2酶代谢产生活性氧下调PTEN活性,并激活PI3K-AKT促进结直肠癌生长;COX-2抑制剂可间接促进PTEN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生长,能够作为CRC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TEAS,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认知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 d、术后5 d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5 d CD3+、CD4+/CD8+、CD4+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5 d、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d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S联合全身麻醉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可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免疫抑制,同时还可降低对机体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4.
郭建萍  王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7):794-797, 80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降钙素(PCT)、白介素6(IL-6)和人脂联素(ADPN)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进行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肠道菌群正常者49例,Ⅰ度菌群失调者46例,Ⅱ度菌群失调者25例。比较3类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血清PCT、ADPN和IL-6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血清PCT、ADPN和IL-6水平与菌群失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类患者年龄、侵袭深度、临床分型、DUKE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患者血清PCT、ADPN和IL-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两两比较,血清ADPN随患者菌群异常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CT、IL-6随患者菌群异常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均P0.05)。随着患者菌群失调情况的加重,患者肠道球菌数量增加,杆菌数量降低(均P0.05)。患者血清PCT、ADPN水平与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352、0.699、0.223、0.165、0.356、0.621,P=0.035、0.002、0.001、0.045、0.003、0.001),与肠球菌数量呈负相关(r=-0.756、-0.465,P=0.002、0.002)。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患者的乳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263、-0.362、-0.250,P=0.012、0.022、0.001),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175,P=0.002)。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血清ADPN、IL-6显著下降,PCT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菌群失调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提示可将益生菌治疗作为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及其与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后肠道菌群计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计数(10.85±0.50)、粪肠球菌计数(10.12±0.55)显著高于术前(8.34±0.41,7.76±0.37)(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双歧杆菌计数(2.56±0.68)、乳杆菌计数(2.83±0.71)显著低于术前(5.20±1.06,5.93±0.88)(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Ⅰ度菌群失调比例(23.60%)显著低于术前(55.06%)(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Ⅱ、Ⅲ度菌群失调比例(50.56%,25.84%)显著高于术前(34.83%,10.11%)(均P0.05)。随访3年显示89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为33.71%,性别、病理类型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息肉直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存在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防治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早期结直肠癌(CRC)根治术后的作用,并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术后康复支持疗法。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接受早期CRC根治术术后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肠道微生态复杂度及属水平相对丰度、肠道菌群OTU数量、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提高(P0.05),观察组CD8~+T治疗前后相近(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K细胞、CD3~+T、CD4~+T、CD4~+/CD8~+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OTU数均升高(P0.05),对照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OTU数量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肠道菌群OTU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属水平相对丰度均下降(P0.05),对照组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梭菌、类杆菌、链球菌属水平相对丰度均升高(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乳酸、DAO、I-FABP、内毒素水平分别为(6.94±1.23)mg/L、(3.45±0.65)U/L、(43.95±7.99)μg/L、(4.48±0.85)U/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5.59±2.79)mg/L、(7.74±1.35)U/L、(74.21±13.82)μg/L、(8.68±1.65)U/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乳酸、DAO、I-FABP、内毒素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早期CRC患者根治术后的细胞免疫水平,有效纠正早期CRC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增强早期CRC根治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7.
为观察2-羟基-3-甲基蒽醌(HM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HM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Heochst-33343/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细胞内ROS及GSH含量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Keap-1/Nrf-2/ARE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HMA给予结直肠癌细胞后,细胞内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减少;HMA通过抑制Keap-1/Nrf-2/HO-1通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综上表明HMA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抑制Keap-1/Nrf-2/HO-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8.
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决定了皮层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特性. 已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够诱导γ-氨基丁酸受体向突触后膜聚集,增强神经系统的抑制效果. 本课题进一步探讨了二甲双胍对初级视觉皮层兴奋和抑制系统平衡的调节作用,以及其改善小鼠视觉功能的潜力. 实验使用成年雄性小鼠,实验组(metformin)10只每天给予二甲双胍250 mg/kg,对照组(control)6只每天给予0.3 ml生理盐水,灌胃处理3周. 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显著升高囊泡GABA转运蛋白VGAT和突触后抑制性递质受体相关蛋白Gephyrin的合成. 此外,它显著降低突触后兴奋性受体GluA1和GluN1的表达. 多通道电极电生理记录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作用下小鼠初级视觉皮层的自发放和诱发放显著降低,而信噪比、方向和方位选择性显著增加. 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降低兴奋突触、增强抑制突触,调节初级视皮层的兴奋——抑制平衡,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49.
水文模型是水文过程研究的有效工具,初损率(λ)是径流模型SCS-CN模型的参数,对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生物结皮对λ的影响,提高该模型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广泛分布的退耕地的预测精度,本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鹰窝山涧流域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为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土壤潜在最大入渗量(S)与实际入渗量(F)的关系,以及生物结皮盖度对λ的影响,并修订了λ;在此基础上,采用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生物结皮径流小区的模拟降雨试验数据校验了参数修订后的模型。结果表明: 生物结皮坡面SF的关系式为: S/F=2.5×60/T(其中T为降雨历时);模型参数λ与生物结皮盖度(CBS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式为: λ=0.0791×e(-0.015×CBSC),R2=0.60;较λ取标准值,依生物结皮盖度修订λ后,SCS-CN模型Nash效率系数提高338.7%,合格率提升16.1%。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λ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准确评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从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受试者根据BMI的差异分作正常组(18.6 kg/m2≦BMI<23.0 kg/m2)35例、超重组(23.0 kg/m2≦BMI<25.0 kg/m2)53例、肥胖组(BMI≧25.0 kg/m2)22例。分析三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肥胖组手术时长为(268.01±36.14)min,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超重组的(211.73±30.56)min、(224.12±34.87)min(均P<0.05);三组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康复时间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三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以及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正常组5年生存率为45.71%(16/35),超重组5年生存率为47.17%(25/53),肥胖组5年生存率为45.45%(10/2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BMI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长具有一定影响,但和远期预后无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