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调查268例吸毒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并分析其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268例吸毒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分为感染组70例及未感染组198例,比较两组吸毒女性基本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68例吸毒女性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70例,感染率为26.12%且以高危型为主;两组吸毒女性基本资料中除年龄、受教育程度、肿瘤家族病史、盆腔炎病史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初次性行为年龄过早(18周岁)、多个性伴侣(≥3个)、危险性行为、性伴侣吸毒、长期吸毒(≥3年)为女性吸毒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OR=4.420、4.551、4.778、4.569、5.110、5.475,Ps0.05)。结论女性吸毒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较高且以高危型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吸毒女性中存在多种高危因素,应该及早针对高危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2.
潘瑛子 《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034-1044
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鮡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鮡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 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 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鮡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 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 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在黑斑原鮡群体中, 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 Berger-Parker指数为0.37,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 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 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 在黑斑原鮡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 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 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 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3.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2,48(2):154-166
本研究池塘养殖的鲩(草)鱼体内寄生的Yu头槽绦虫(B.acheilognathi)的种群动态。于1986、1987和1998三年内分别观察0,Ⅰ龄幼鲩及Ⅱ龄商品鲩感染的情况。0龄及Ⅰ龄越冬鲩的缃虫种群由初染到收敛周期为1年,Ⅱ龄鲩不感染。同感染率导致早春水温在20.4℃的感染高峰,感染强度持续数月,6月达到243虫/鱼。未感染的0及Ⅰ龄幼鲩在2,3月分别引进放养感染了的越冬Ⅰ龄鲩的池塘。1个月后,感染率达到93.1%-96.9%,8至9月感染率迅速下降,10月又稍升高。1986和1987年的4-8月,绦虫的分布(S^2/X^-)>1为聚集分布,体长<1cm的幼虫在种群结构中占优势,为97.2%-98.2%,11月幼虫数目下降,大孕节绦虫随之出现,12月大孕节绦虫仅少数存留或全部消失。试验结果为消灭鲩鱼绦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4.
大型多钩槽绦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检查了500尾黄鳝。统计表明:黄鳝感染大型多钩槽绦虫的感染率为7.6%,感染强度是2.7,黄鳝感染此种绦虫为一个随机过程。大型钩槽绦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图式,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0345,p=5.9078,长度在5cm以上的绦虫对宿主的正常生长有影响。  相似文献   
45.
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研究了一类具有非单调感染率的时滞传染病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的无病平衡点和地方性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相似文献   
46.
黄小莲 《蛇志》2012,(4):377-379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观察不断完善和巩固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后对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6月实施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后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去年同期(2011年1~6月)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前总切口感染率为7.03%,且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较大差异,污染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大大高于清洁类手术,按切口感染率排列顺位依次是结肠、直肠手术(11.73%)、腹部手术(8.28%)、其它手术(5.19%)、乳腺手术(4.55%)、骨关节手术(2.63%);而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后切口感染率下降至3.36%,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前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后,可对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提前干预,降低了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切口愈合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病人的阴道护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旨在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398例妇科手术后的病人做常规会阴护理,对其中172例使用阴道消毒治疗器做阴道护理。结果:试验组的172例术后病人在尿路感染率、阴道炎、宫颈炎、息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妇科手术后病人在应用新式阴道消毒治疗器后,不但能弥补传统阴道护理方法的不足,还明显扩大了会阴护理的消毒范围,减少妇科手术后阴道、尿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新式阴道消毒护理器应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的较理想的护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8.
1281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泌尿生殖道炎患者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培养、衣原体快速免疫测定法及镜检,对性病科和妇科门诊1281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念珠菌(Cd)和滴虫检测。结果男577例.检出262株病原体,女704例.检出656株病原体。6种病原体阳性率男女性分别为(括号内为女性):NG3.5%(3.1%)、Ct11.6%(10.9%)、Uu24.1%(50.6%)、Mh1.5%(6.3%)、Cd4.5%(20.2%)和滴虫17%(2.0%),感染率为37.3%(65.2%),混合感染占19.1%(37.3%)。结论汕头地区非淋球菌性和条件致病性病原体Ct、Uu和Cd占主导,混合感染普遍.男、女性感染情况除NG、Ct外,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49.
共生菌Wolbachia在中国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中分布广泛,所有的地理种群中均感染Wolbachia。以二斑叶螨湖南长沙(HN),辽宁兴城(LN)和江苏徐州(JS)3个地理种群为实验材料,经筛选获得100%感染和不感染Wolbachia的品系后,人工设置Wolbachia感染率为50%的品系,通过PCR技术检测二斑叶螨连续世代Wolbachia感染率动态变化,研究Wolbachia在二斑叶螨种群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的垂直传播效率都为100%;HN种群Wolbachia感染率上升速度最快,F7代达到100%感染;LN种群F12达到100%感染;而JS地理种群中Wolbachia感染率速度上升最慢,在F20代达到100%感染,其后感染率均能稳定在100%。LN种群Wolbachia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的策略,JS种群的Wolbachia通过提高寄主适合度的策略,而HN种群Wolbachia则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与提高寄主适合度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最终达到在二斑叶螨中维持感染状态并扩散传播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Wolbachia的扩散规律控制有害生物及疾病传播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腹泻患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婴幼儿的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2104例有腹泻和肠炎特征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2104例受检者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总阳性率是24.71%,其中男性感染率24.17%,女性为25.40%。不同年龄组间以1-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32.13%,0-1岁为20.72%,2-5岁为12.03%。感染的季节特征是秋末冬初季(10-12月)阳性率最高,为42.82%,春末夏初季(4-6月)最低,为8.81%。结论:由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1-2岁的婴幼儿,各个季节均有发生,以秋末冬初季为高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