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库仑阵列电化学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采用3-2-羧乙基膦作为还原剂还原巯基间形成的二硫键,用0.1 mol.L-1HC lO4来沉淀血浆蛋白,离心取上清,进样分析。在0.40~50.00μ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是98.43%,RSD%是4.35%。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42.
中药大青叶是菘蓝的干燥叶片,主要活性物质为吲哚类化合物,包括靛蓝、靛玉红、色胺酮等,以上吲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于色氨酸途径,目前在植物中的合成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成熟菘蓝叶片为研究对象,对茉莉酸甲酯诱导的叶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对已知途径进行了转录组注释,并对未解析途径进行了预测分析.分别获得了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色氨酸、吲哚乙酸、吲哚苷和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几个代谢支路中16个催化步骤的38个编码基因.通过共表达网络分析,预测转录因子bHLH125可能对吲哚途径具有核心调控作用;CYP2A6-1和CYP735A2等蛋白可能催化生成靛蓝、靛玉红、色胺酮前体的羟基化反应,对这两个蛋白与底物分子的结合进行分子对接建模,均显示对吲哚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力.本研究为后续开展菘蓝代谢调控和育种,以及开展吲哚类物质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3.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棉田进行了田间释放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试验,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峰的有效扩散距离与日照时数有关, 日照时间越长,有效扩 散距离越远;②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群体有效扩散距离与放蜂期间的田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田间气温较高时(>24℃),螟黄赤眼蜂可扩散到25m以远;当田间平均气温较低时(<20.7℃),使100%的蜂个体都仅仅分布在距放蜂点25m的范围内。6~8月份, 螟黄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为10~25m;③降雨可严重抑制赤眼蜂的田间扩散;④湿度与螟黄赤眼蜂在棉田有效扩散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当湿度太大时(相对湿度>89%),使螟黄赤眼蜂聚集在放蜂点附近;⑤风速和风向不仅可影响螟黄赤眼蜂的田间有效扩散距离,而且也影响赤眼蜂的田间扩散方向。  相似文献   
44.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进行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主要是受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影响,其次是光照;②当平均风速为1.6 m/s时,螟黄赤眼蜂非常明显地顺风扩 散;当平均风速为1.1 m/s时,顺风扩散稍高于逆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9—1.0 m/s 时,逆风扩散高于顺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6 m/s时,各方向上扩散差异不大。③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上旬以前),螟黄赤眼蜂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扩散;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螟黄赤眼蜂各方向均等扩散;第四代棉铃虫发生期(8月中旬以后),螟黄赤眼蜂主要朝东和东北及北扩散。④总结6次放蜂情况,西和南两个方向上扩散均较少。  相似文献   
45.
小麦老化叶片蛋白水解酶的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小麦叶片蛋白水解酶最适pH为5.0左右;最适温度:扬麦五号品种为50℃,野生一粒为45℃。碘乙酸、苯甲基磺酰氟明显抑制蛋白水解酶活力,前者大于后者;而半胱氨酸明显激活其活性。对小麦老化叶片起主要作用的是巯基类蛋白水解酶,丝氨酸蛋白酶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6.
本以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为对象,研究了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苏脲1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西维因的混合作用及增效机制,结果表明,混剂具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为173。其增效机制为:①降低棉铃虫的消耗指数和食物转化宰;②抑制棉铃虫幼虫体壁几丁质的合成;③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速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干各单剂。  相似文献   
47.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了各临床科室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条件致病感染菌具有耐药性 ,难以治疗 ,尤为棘手。表皮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近来 ,随多种插管、透析技术、人工心瓣膜、人工关节和人工晶体等医疗材料的广泛应用 ,人口老年化及免疫低下人群的出现等 ,生物膜感染上升为医院细菌感染的前 4位 ,并且感染后果日趋严重。表皮葡萄球菌作为存在于健康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并不致病 ,但可伴随“异物”(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等 )进入人体 ,并通过粘附形成生物膜 (Biofilm) ,入侵血循环而致败血症等。在生物膜…  相似文献   
48.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红肿、疼痛明显,严重易形成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具有损容性。有研究表明在感染性痤疮的皮损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还可以分离到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为皮肤的常住菌,为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