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对Bt(Bacillus thuringiensis)Cry1Ac敏感和抗性品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肠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的mRNA表达,发现在抗性品系中羧肽酶表达量明显下降(约2.6倍);中肠汁液中羧肽酶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肽...  相似文献   
42.
胡东升  张锋 《四川动物》2012,31(1):95-97
2008~2010年在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无脊椎动物科学考察,采集到蜘蛛目球蛛科Theridi-idae蜘蛛标本3370余头,经鉴定共有13属。发现肥腹蛛属Steatoda一新种,命名为彭阳肥腹蛛Steatoda pengy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43.
报道在重庆首次发现的中侏罗世木化石群。化石产地为綦江区古南镇文龙村马桑岩,地层层位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木化石表面碳化,内部硅化、褐铁矿化。化石经磨片后显微镜观察,可确定为松柏类植物木材。该木化石群不仅是四川盆地地层新层位发现的木化石,且增加了我国南方侏罗纪木化石分布范围。该化石群反映了中侏罗世该地区的干燥气候,对研究当时的古气候与古地理以及沉积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4.
<正>物种的学名,即物种的科学名称(scientific name),是以拉丁语作为载体,以林奈提出的双名法来表示的。学名由拉丁化了的属名和种本名(也称种加词)构成,是全世界通用的名称,为世界不同语言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依然使用物种在该语言中的名称(即俗名),比如物种的中文名。近年来,大量新种和新记录种(以及科和属)相继在中国发现。以蜘蛛类为例,从1999年至今,物种数从2,361种(Song et al.,1999)猛增至4,282种(李  相似文献   
45.
白首乌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首乌叶片光合日变化曲线呈明显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9:00~10:00时和下午3:00时左右。在高光强下中午有明显“午休”现象。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在晴天中午明显降低,说明田问白首乌叶片在晴天中午经常发生光抑制,高光强和高温是发生光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张锋  洪波  王远征  李英梅  陈志杰 《昆虫学报》2019,62(11):1305-1314
【目的】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探讨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基于象甲科1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472 bp (GenBank登录号: MF807224),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个非编码控制区,37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与祖先昆虫的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一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ATN,其中除了cob和nad1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G外,其余11个基因的完全终止密码子为TA(A)。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S1缺少DHU臂,反密码子由GCT变为TCT外,其余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象甲科8个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为:(((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象虫亚科(Curculioninae)+魔喙象亚科(Molytinae)))+长小蠹亚科(Platypodinae))+(粗喙象亚科(Entiminae)+Cyclominae亚科))+隐颏象亚科(Dryophthorinae)+小蠹亚科(Scolytinae))。【结论】在13种象甲科昆虫物种中,同属于粗喙象亚科的枣食芽象甲与南美果树象甲Naupactus xanthographus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同一分支,表明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阴茎勃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并行经TURP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实验组于手术初始即使用输液泵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输注剂量0.5μg/kg)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即开始使用输液泵持续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直至手术结束。于麻醉前(T1)、麻醉插管后导尿前(T2)、DEX或生理盐水泵入10 min时(T3)、手术开始后导尿时(T4)四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脉压差(MAP)、心率(HR)、阴茎勃起发生率及术后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结果:T1、T2、T3时刻,两组间HR和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对照组HR和MAP均选择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及T2时阴茎勃起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T4阴茎勃起率分别为27.91%、74.42%,实验组患者T3、T4阴茎勃起率分别为6.98%、1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膀胱刺激征出现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3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TURP术中可以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并降低患者术后阴茎异常勃起率,且术后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8.
为建立高效简便的人尿源干细胞(Human urine-derived stem cells,hUSCs)培养和鉴定体系,在无菌条件下收集青年志愿者的尿液分离培养人尿源干细胞,然后用克隆计数、形态观察、核型分析、生长曲线测定、表面标志物检测、成骨和成脂分化等方法对hUSCs进行鉴定。人尿源干细胞克隆具有纤维样、鹅卵石样和丝连样三种形态。第二代hUSCs高表达抗原CD44、CD73和CD90,阳性率均高于99.6%;而低表达抗原CD34和CD45,阳性率均低于0.3%。第六代hUSCs高表达抗原CD44和CD73,阳性率均高于99.5%;而低表达抗原CD34和CD45,阳性率均低于0.5%。第六代hUSCs仍然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稳定的核型,并经诱导可分化为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简便的hUSCs培养和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49.
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FTSV 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潜在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根据已解析的SFTSV N蛋白晶体结构,使用PyMOL软件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柔性及其在整个SFTSV N蛋白中的分布情况。人工合成相应多肽片段并以其为抗原,与SFTSV临床感染者的血清反应,采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验多肽片段的免疫原性。结果共预测出六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即A(40-KKLKETGGDDWVKDTK-55)、B(71-ASGKMSNSGSKRL-83)、C(94-ERAETRL-100)、D(135-LKVENYPP-142)、E(157-GVSEATT-163)和F(184-KMRGASKTEVYNSFRDP-200),均位于N蛋白表面且含有柔性较大的loop区。相应的六段人工合成多肽都与SFTSV临床病例血清呈阳性反应,确定它们均为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其各自检测结果与商品化N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应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本研究成功地预测并确定了SFTSV N蛋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为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付聪  黄中强  张锋 《生物技术》2023,(2):176-186
[目的]获取结直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 CO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靶向药物。[方法]用R和Cytoscape 3.8.2软件分析临床数据库中56例COAD患者和45例正常样本的转录组数据,获取生物标志物及其共表达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功能。通过miRWalk和miRTarBase数据库得到与COAD生存预后相关的miRNAs并分析它们的功能。利用分子对接筛选与所获生物标志物具有较好结合能力的靶向中药小分子化合物。[结果]共筛选得到17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9个高表达基因和130个低表达基因。STRING和Cytoscape 3.8.2所得30个Hubba基因中仅CLCA1符合Cox模型(C-index:0.708(0.632-1),P<0.001)。CLCA1及其共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氯离子跨膜转运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0.01)。mRNA-miRNA网络中与CLCA1密切相关的10个miRNA主要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血管的形成。且甘草次酸、小檗碱和雷公藤红素被证实与CLCA1结合较牢。[结论]CLCA1是CO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