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41.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鹏举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6,26(2):152-158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羚牛栖息地选择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沿慈巴沟河谷随机选择起始点,系统地设置了187个10 m×10 m 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位置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箭竹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利用。本文通过计算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来研究羚牛对植被的选择性,结果发现羚牛冬季对杜鹃针叶林、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正选择性,春季则对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夏季对高山灌丛草甸和杜鹃针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进行分组处理,利用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计算了这些因子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了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夏及春、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海拔对判别函数的贡献最大,其它因子如箭竹密度、隐蔽度、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等贡献也较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季节分离明显。而羚牛的冬、春之间判别分析不显著,季节分离的程度较小。在结合其它分布区羚牛栖息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食物和盐源在羚牛栖息地选择季节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Hydropotesinermis)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乳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初生獐寻找乳头时往往寻错位置,找向母獐的前胸和颈区。在幼獐出生后的早期,哺乳行为的启动是由母獐启动的,但幼獐一周龄后即为启动者。平均哺乳时段为48.2±10.2s。母獐的舔犊行为常与哺乳同时发生,舔犊的位置最常见于幼獐的头部(62.7%),其次是肛殖区(13.9%),再是背部(8.4%)、胁部(7.2%)、胸部(5.6%)和颈部(2.1%)。此外,还讨论了母兽对不同性别的幼獐的投资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