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澳大利亚特产的Callitris属植物C.preissii,C.verrucosa,C.endlicheri(柏科)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后2种的为首次报道。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22m(2SAT),22m(2SAT)和22m(6SAT),均属1A核型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同是2n=22=10M_2+12M_1该3种及其他8种Calltris属植物一致的核型K(2n)=22m和1A类型的通常被认为是最对称和原始的。因此该属在柏科的系统发育上也许处于相当原始的地位。  相似文献   
42.
香港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是一种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的淡水鱼,记录于香港、广东等地,分布稀少。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I、Cytb16S rRNA基因对海南万泉河水系发现的疑似香港斗鱼进行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基于3种基因的比对鉴定显示,该斗鱼和香港斗鱼广东鹤山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海南万泉河水系发现的斗鱼为香港斗鱼海南种群。本文中几种斗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136~0.238,大于香港斗鱼海南种群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6(COI))的10倍,与10倍理论一致,满足物种的有效鉴定。香港斗鱼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差异明显,海南种群和广东鹤山种群之间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36。NJ进化树也显示,香港斗鱼海南种群和香港斗鱼广东种群聚为一支,接着与红鳍斗鱼(M.erythropteru)聚为一支,再与叉尾斗鱼(M.opercularis)聚为一支,最后与圆尾斗鱼(M.chinensis)聚为一支。本文为海南岛香港斗鱼种群的首次研究报道,有关结果将为我国香港斗鱼的演化和保护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3.
我国的蛇类目前已知有173种,其中毒蛇48种。有10种毒蛇为后沟牙毒蛇,其毒性弱,且毒牙不易咬到人体,实际上无危害。海蛇在我国已知有15种,生活于海水中,毒性虽强,但人们接触机会少。其它23种陆生毒蛇,有很大一部分种类其分布范围狭窄或数量少而罕见。所以,对于人们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只有10种左右,如:蝮蛇、眼镜蛇、竹叶青、尖吻蝮、银环蛇等。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蝮蛇除了青藏高及北纬25度左右以南地区尚无报道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余几种主要毒蛇均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我国民间对于蛇伤防治工作已有很多经验。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蛇伤防治  相似文献   
44.
贝叶螨属Bakerina Chaudhri,1971,雌螨前足体背面表皮纹路呈网状,背毛13对。足Ⅰ跗节背面有2对双毛,足Ⅱ跗节有1对双毛,双毛的前毛细长,刚毛状,后毛短小。内骶毛位于后半体背面的中央部分。爪退化,呈短条状,各生有1对粘毛。爪间突短,呈简单的爪状。 贝叶螨属在我国未曾有过记载,作者(马)在南昌的桑树上采得一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地出土的 32 0 0多年前的人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哈密古代人骨材料中存在东、西方两大人种。根据形态观察 ,哈密五堡M组为蒙古人种 ,而哈密五堡C组为欧洲人种。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结果也显示C组属欧洲人种。  相似文献   
46.
马桥、嵩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共生的亚化石,有近20个属种,其中大部分是哺乳动物。我们手中共有一千多号标本,是由上海博物馆考古组和马桥开河工地提供的。本文简要记述其中主要标本,并结合近几年来附近几个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的发掘资料,试作有关问题的初步分析,为本区全新世动物群和考古学等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东滩滴水湖水域持续观察和拍摄到一种鸭科鸟类。经查文献并与所观察记录到的鸟类进行形态特征比对,鉴定为丝绒海番鸭(Melanitta fusca),为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8.
49.
野生麋鹿绝灭时间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麋鹿或称四不象(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与大熊猫(Ailuropoda mdanoleuca)齐名媲美的我国另一种特产的世界珍兽。不久前,我们曾经报道它的8个化石地点,并且总结我国东部(大约东经111°以东)北起东北辽宁省康平,南止华东浙江省余姚(北纬30—43°左右)已发现的第四纪的27个化石地点(曹克清,1975)。迄今不到2年又发现了39个新的地点,短时间内化石地点增加一倍以上(表1)。新的发现扩大了更新世中期的分布范围,增加了河北省的化石层位,具体化了山东省的化石地点,填补了江苏省某些地区的空白,大大丰富了我国这种动物的地史地理分布,同时,也帮助了我们对野生麋鹿绝灭时间试行探讨。这些丰富的地史地理分布资料(图1)表明:第四纪麋鹿以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发现  相似文献   
50.
中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林植物的谱系地理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俊伟  张阳  王晓娟 《生态学报》2017,37(17):5894-5904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质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和种群分化的历史成因。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由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抬升和亚洲内陆干旱,阔叶林植物被迫向南退缩,形成不同的谱系。同时,亚洲季风的增强为遗传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时,大部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在多个避难所间存在长期隔离,不同的避难所种群各自经历局部地区的收缩和扩张。长期的隔离使不同谱系间进一步分化,形成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少部分植物在冰期时向南退缩,并在间冰期时明显向北扩张。最后,就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和探究遗传格局背后的机制两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