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穿山甲小传     
张万佛 《化石》2003,(2):23-24
穿山甲 ,掘洞住洞中 ,挖洞之深 ,可以穿山 ,故名。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穿山甲为“鲮鲤” ,原因是它形态像鲤 ,表面有鳞片 ,所以就叫鲮鲤 ,今以鲮鲤为它的学名。分类学上 ,它属于哺乳纲 ,鳞甲目 ,穿山甲科。穿山甲在全世界共有 7种 ,三种分布在亚洲 ,4种分布在非洲 ;我国产有二种 ,一种比较常见 ,叫“中国穿山甲” ,另一种是印度穿山甲。穿山甲分布在大沙漠以南至南部、亚洲及其附近岛屿 ,包括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南方及台湾和海南省、马来半岛、苏门答拉、爪哇、巴厘、加里曼丹、巴拉望等地。它们栖息在森林中的浓密灌木丛或山…  相似文献   
32.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3.
为了提高黄原胶的速溶性和粘度,将黄原胶进行改性处理。将黄原胶与马来酸酐进行酯化反应,探讨了黄原胶与马来酸酐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取代度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方法确定,该酯化反应的最优条件为:黄原胶与马来酸酐摩尔比1∶11.5、反应时间24.4 h、反应温度66℃。对改性黄原胶进行红外光谱、光散射和X-射线衍射等结构表征,表明酯化改性成功,且进一步解释了速溶性和粘度提高的原因。改性黄原胶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无毒性。结果表明,改性黄原胶的速溶性和粘度有很大提高,0.2%改性黄原胶的速溶性和粘度较对照提高了近3倍,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穿山甲种群概况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立  李麒麟  孙戈  罗述金 《生物学通报》2010,45(9):1-4,F0004
穿山甲(Manis spp.)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由于近20年来的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通过分析我国穿山甲野外种群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该物种的保护策略,为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该物种保护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以期为科学制定我国野生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保护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5.
在野外通过用钢管在水泥池子中进行吊盆悬挂试验,研究了在1a生长周期内不同底质(软泥和黄土)、不同水深(30、60、90、120 cm和150 cm)对太湖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生长的影响,试图探询太湖马来眼子菜的最佳生长习性,为太湖进行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深对马来眼子菜的影响比底质的影响大.马来眼子菜的株长、生物量和分蘖数在不同的水深梯度呈显著性差异,而两种底质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2)马来眼子菜适合在水温为20~30℃的范围内快速生长.(3)马来眼子菜的最佳生长深度是60~120 cm.在60~120 cm的水深范围内马来眼子菜的分蘖数随着时间变化在缓慢增加,株长、株长增加量、相对生长速率和干重增加量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而水深较大或较小时马来眼子菜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者容易脱水等因素限制其生长和繁殖.(4)在经过冬季越冬期后马来眼子菜的营养生长能力下降,繁殖能力上升.  相似文献   
36.
万木之王     
《生命世界》2009,(1):81-81
熊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体形庞大,但一种叫马来熊的熊科动物却偏偏长了一副"娇小"身材。马来熊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情孤独,胆子很小,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出来活动。马来熊行动敏捷,善于攀援。  相似文献   
37.
穿山甲标本和甲片的DNA提取及PCR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经处理后的穿山甲(Manis spp.)标本和甲片是否可以用于种间分子鉴定标记的开发及个体识别工作,本文在样品的预处理、消化、提取后纯化等方面对传统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穿山甲剥制标本、干皮标本及甲片中提取总DNA;然后用Cyt b基因扩增通用引物、12S rRNA基因全序列扩增引物、RAPD引物及微卫星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并对部分扩增结果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除剥制标本的脚底皮张组织外,其他样品基本都可以提取出DNA.以此为模板的PCR扩增中,2种线粒体基因引物扩增出明显目的条带,RAPD引物扩增出种间特异条带,测序结果可用于种间特异性引物及SCAR引物的开发;微卫星引物在甲片样品中扩增稳定,可用于个体识别工作.  相似文献   
38.
封面说明     
马来貘(Tapirus indicus),奇蹄目,犀形亚目,貘科;是现存4种貘中唯一分布在旧大陆的种类,也是它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1.8~2.5 m,肩高0.9~1.1 m,体重250~540 kg。成兽黑白相间,幼兽棕色密布白色纵纹,有如小野猪。分布在泰国西部、缅甸东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中南部,此外在柬埔寨可能还有一个小种群。栖息于海  相似文献   
39.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05,45(6):978-978
林宗扬遗像(1891-1988)林宗扬,1891年6月11日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富商家庭,祖籍福建海澄(今龙海)。1911年从槟榔屿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医学院,1916年毕业,1918年应伍连德邀请到北京开办中央医院。1919年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造,1922年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期间到英国利物普大学热带病专门学校学习制备疫苗。1937年任协和医学院教务长,1942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56年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顾问。曾于1934年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大会被选为理事会主席。1988年10月5日卒于北京。林宗扬1918年回到祖国后,直…  相似文献   
40.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 也被列入CITES附录I。分布现状信息的匮乏是制约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调查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M. p. pusilla)的监测调查, 分析评估了其分布与保护现状。调查发现: (1)尖峰岭林区7个公里网格内的8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0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 且在11个网格内见到35个觅食洞穴, 其中在红外相机损失率较低的南中区域记录到的中华穿山甲实体数量和洞穴数最多; (2)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尖峰岭林区400-1,000 m海拔区域, 林区的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内仍然有3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及调查记录到18个觅食洞穴。结果表明: 海南尖峰岭林区仍然存在中华穿山甲种群, 目前可能被海拔等因素隔离为3个小种群; 人为干扰是影响该物种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并加强巡护管理力度以把人为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2)管理部门在今后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调整时可将有中华穿山甲等极危物种分布的一般控制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 而在未调整规划前则要重点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对建设项目布局等要尽量避开该区域; (3)尽快开展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适宜性分析及廊道研究, 以使该物种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今后要定期开展其监测与保护研究, 明确尖峰岭林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5)在海南岛范围内开展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 明确该物种在海南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