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32.
简要论述了近十年来泥盆纪石松类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支系统学研究增进了对石松类起源与谱系分异的认识,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石松纲与真叶植物互为姐妹群,并识别出原始鳞木目和异孢石松类两个单系。基于化石数据库和定量统计分析,揭示了泥盆纪石松类的多样性演变模式:早泥盆世布拉格期(Pragian)石松类的属种数量显著增加,在埃姆斯期(Emsian)至艾菲尔期(Eifelian)逐步取代工蕨类,至晚泥盆世进一步辐射。依据华南、新疆及全球其他地区丰富的化石材料,大量泥盆纪的石松植物新类群得以建立,一系列已有属种得到详细的再研究,明确了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也促进了对石松类根系、生长和繁殖习性演化的深入理解。对华南早泥盆世的镰蕨类和挪威中—晚泥盆世乔木状石松的研究分别揭示了这一时期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及热带森林群落面貌,为了解早期维管植物对地球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3.
云南曲靖翠峰山剖面中的介形类leperditeds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蒗昔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部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豆石介类的演化规律,推测下西山村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西冲组下段可能属艾菲尔期,而西冲组中段则大致可与吉维特阶对比。同时指出"Leperditia'generosaJiang的产出层可能是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34.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leperditiids)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菠昔腊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剖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更石介类的演化规律,推测下西山村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西冲组下段可能属艾菲尔期(Eifelian),而百冲组中段则大致可与吉维特阶(Givetian)对比。同时指出“Leperditia”generosaJiang的产出层位可能是中泥盆统,而不是下二叠统。建议将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暂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  相似文献   
35.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1980属  相似文献   
36.
湖南新邵巨口铺泥盆纪生物礁出现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上部,根据沉积特征的差异,礁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成层性明显,以厚层生物格架灰岩为主;上部以灰白色块状徽晶一亮晶灰岩为主,灰岩成层性很差,生物也较单调。礁体可划分8种沉积微相,其发展过程有明显阶段性。这些阶段性与礁体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相联系。它是开阔浅海与台地浅海相变过渡带上的一种层状礁。礁体内有丰富的层孔虫,计16属近40种。该文选择了较为常见、保存较好的10属18种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37.
Hayasaka在建立Athyrisina属时,指出其模式种Athyrisinasquamosa的正模标本产自四川省宝兴府昭化县的偏桥子。然而,偏桥子一带并无该种的证据。对其产地作深入考查的结果表明,A.squamosa正模标本产地很可能在川北汶川县水磨乡的黑土坡,层位为泥盆系水磨群。  相似文献   
38.
由于志留泥盆纪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生物更替现象,所以泥盆纪最早期(Lochkovian)的珊瑚仍保留着浓厚的志留纪珊瑚的色彩。真正的泥盆纪类型的珊瑚是从早泥盆世中期(Pragian)才开始兴起的,至晚泥盆世早期(Frasnian)末惨遭绝灭。晚泥盆世晚期(Famennian)的珊瑚却与石炭纪珊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晚泥盆世的珊瑚经历了绝灭残存复苏3个发展阶段。泥盆石炭纪之交,泥盆纪最晚期(Strunian)的珊瑚再遭绝灭,至石炭纪初代之于Tournaisian型的珊瑚。正当华南锡矿山(相当于Famennian早期)的珊瑚群罹难的时刻,新疆北部洪古勒楞(亦相当于Famennian早期)却形成了F/F大绝灭后生物理想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39.
广西镜眼虫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1993,32(4):490-494
研究Phacops kuangxiensis Chang的颊角腹边缘外模标本,对其头部腹边缘观察并描述.头前部的结合沟是尾腹边缘末端伸入的地方,为半圆形.颊角腹边缘近锯齿状沟为第2胸肋到第11胸肋末端当卷曲时在头腹边缘上的结合沟.近颊角横向的平切的坑痕为第一胸肋前缘滑入头腹边缘的结合沟.  相似文献   
40.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