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秦岭火地塘林区华山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处于中龄阶段的华山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有维管束植物38科64属82种,人工林群落有维管束植物30科55属71种,两个群落共有种为53种,相似系数为0.55.(2) 华山松人工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Mag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天然次生林群落无显著差异,但人工林乔木层的4个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次生林.人工林的4个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规律,天然次生林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3)在生活型谱上,人工林与次生林的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草本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天然次生林的中小高位芽植物比例显著高于人工林,矮高位芽植物相反.(4)在垂直结构上,天然次生林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和灌木层的天然更新幼苗量较人工林丰富,两个群落乔木层华山松种群的平均高度以及乔灌草三层的盖度无显著差异.(5)在水平结构上,人工林华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胸径一致,为纯林;天然次生林华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与华椴和锐齿栎等树种水平镶嵌,形成异龄混交林.(6)天然次生林群落的自然构成系数为3.20,顶极树种比例为34.7%,人工林群落的自然构成系数为1.49,顶极树种比例为22.7%,两个群落差异极显著,且天然次生林群落处于先锋群落的中后期阶段,人工林群落尚处于先锋群落的初期阶段.研究表明,经过40年的恢复,两个群落整体上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物种组成已比较接近,灌木层和草本层已无显著差异,两者主要差异在乔木层和演替状态上,天然次生林乔木层树种丰富,群落演替速度较人工林快.  相似文献   
232.
西双版纳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张萍 《生态学杂志》1995,14(1):21-26
西双版纳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张萍(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650223)EcologicalDistributionandBiochemicalPropertiesofSoilMicroorganismsinSecondary...  相似文献   
233.
中国东北天然次生要主要树种的物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34.
大兴安岭次生林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3种次生林中,不同树种(落叶松、白桦和其他)和不同大小级(Ⅰ~Ⅴ级)树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结果表明:3个林型中,仅落叶松林的更新数量达到良好状态,其余2种林型均为更新不良;各林型中,更新层幼苗、幼树的数量组成均与乔木层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林型中树木的直径(落叶松林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除外)和树高分布也不够合理,3个林型均属于不稳定群落。各林型内林木空间分布整体以聚集分布为主,但方差/均值比率、负二项指数、Green指数、平均拥挤度和Morisita指数5个判别指数随尺度的变化显著不同,并以线性递增(40%)、幂函数递增(22%)和负二次多项式(20%)趋势为主。Ⅰ~Ⅲ级的更新层林木在不同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而乔木层(Ⅳ~Ⅴ级)在多种分布格局间波动,其对尺度的响应同样以线性递增(44%)、幂函数递增(15%)和负二次多项式(12%)为主。同一林型和取样尺度下,林木空间聚集程度整体随着林木大小级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各林型中,非优势树种的种群格局规模往往大于优势树种,而更新层林木空间格局规模大于乔木层。  相似文献   
235.
太湖上游不同类型过境水氮素污染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PS定位,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地处太湖上游宜兴地区受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水污染的过境水体氮素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不同类型水体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水体的15N自然丰度.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过境水氮素污染严重,人为影响强烈,不同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具有不同的污染特征;受农田径流影响的河流,水体受铵态氮污染的风险较小,受硝态氮的污染较重;农村居民区河流主要受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水体铵态氮负荷较高;畜禽养殖场附近的河流受养殖污水的影响,水体的氮素污染最为严重,尤其是铵态氮负荷最高;相比之下,养殖鱼塘水体总氮最低,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水体氮素污染受河流季节性环境演变的影响,表现为夏季浓度最低,冬季浓度最高;农田施肥是太湖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在丰水期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也会成为太湖重要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236.
江西千烟洲不同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自变量和函数,建立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的生物量模型,选择其中的最佳模型估算了千烟洲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并利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线性关系,估算了白栎种群地下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结果表明:模拟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函数均为幂函数,而最佳自变量分别为d2l和D2H.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湿地松林.次生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592和1.723 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666和0.462 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2004—2006年,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的年增长量均逐年增加.其中地上生物量年增长量占总年增长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趋势,湿地松林中由54.35%增至62.20%,次生林中由67.27%增至68.94%.与次生林相比,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年增长量较小,但其相对增长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237.
研究了2 年生、4 年生、6 年生位于粤北的第二个轮伐期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 选择了天然次生林和4 年生的针叶混交林作为对照。在对几种森林类型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样方进行了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 对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桉树林植物共有105 种, 隶属55 科91 属, 其中2 年生桉树林有植物37 种、隶属26 科35 属, 4 年生桉树林有植物64 种、隶属37 科59 属, 6年生桉树林共有植物65 种、隶属41 科59 属, 随着桉树林的生长, 林内物种数呈现增加趋势。天然次生林与其它几种森林类型相比, 物种丰富度最高, 有植物85 种、隶属46 科64 属, 但与6 年生桉树林并没有显著差异。针叶混交林有植物39 种、隶属24 科33 属, 物种丰富度不及同年生的桉树林, 与2 年生桉树林相近。几种森林类型的Shannon-wiener 指数, Simpson指数分析, Pielou 均匀度指数基本表现为2 年生桉树林<针叶混交林<4 年生桉树<6 年生桉树林<天然次生林。入侵植物马樱丹仅在4 年生的桉树林中出现, 在其它年龄桉树林、针叶混交林及近自然林中均没有发现, 表明马缨丹已经开始入侵粤北山区, 但尚未形成大面积危害。研究表明, 粤北现有的桉树人工林经营模式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38.
丁一阳  毛子军  张玲  丁力 《植物研究》2015,35(4):604-611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小兴安岭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并测定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土壤全氮含量(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含水率等指标随着土壤层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而土壤容重随着土壤层的加深而增大。在原始林中0~10和10~20cm层的SOC、TN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次生林则差异显著。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别为21.46和21.3 kg·m-2,差异不显著。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5.79,28.6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2.86,1.83 g·kg-1,枫桦次生林MBC与SOC的线性相关性高于原始林。结果表明原始林土壤肥力高于次生林,在今后次生林的管理中应适当混栽针叶树种,原始林中应适当间伐使地下碳储量增加。  相似文献   
239.
本文依托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大青山设置的1 ha长期监测样地, 分析了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及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 并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的O-ring统计对主要乔木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旨在深入探讨该区域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特点及其维持机制, 分析影响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能因素。大青山次生林共调查到植物109种, 其中乔木58种、灌木29种、草本22种, 樟科为样地内物种最丰富的科, 区系组成以泛热带成分为主; 乔木树种的径级结构接近倒“J”形, 主要种群的个体集中分布于中小径级范围(1-5 cm), 林分结构合理, 更新良好。从物种多度、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来看, 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和锈毛梭子果(Eberhardtia aurata)是群落中的共优种, 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30.8%, 鸭公树(Neolitsea chuii)、广东琼楠(Beilschmiedia fordii)和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为群落的主要伴生树种。用完全随机模型不排除生境异质性的条件下, 主要种群多数呈聚集分布; 用异质性随机模型排除生境异质性的条件下, 主要种群的聚集程度显著下降, 仅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主要树种均在一定尺度上表现为两两间正相关, 且在0-50 m的大部分尺度上显示出相互独立的特点, 没有表现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40.
DNDC模型在农田氮素渗漏淋失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田间原装渗漏计测定了山东省济南市典型种植模式下,2008年冬小麦整个生长季水分和 氮素淋失量,并利用该数据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on)模型进行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该地区农田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的精度总体上可以接受,但对氮素淋失量的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冬小麦整个生长季的氮素淋失量模拟值(18.35 kg N·hm-2)比实测值(14.89 kg N·hm-2)高3.46 kg N·hm-2,相对偏差在20%左右,模型参数尚需作进一步调整.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农田氮素淋失更易受到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影响.DNDC模型在该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