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小黑瓢虫与其竞争种作用系统研究:种间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elphastus catalinae and Serangium japonicum are the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Bemisia tabaci, of which, the former is exotic, and the latter is indigenou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and S .japonicum was studied under conditions of single and mixed rearing, and Lotka-Volterra equ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petition when more and less preys provided for the two ladybi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D. catalina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 japonicum when single rearing,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S. japonicum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D. catalinae when mixed rearing. In the competition system of the two ladybirds, S. japonicum was dominant, while D. catalinae could exist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22.
荆英  黄建  韩巨才  马瑞燕 《生态学报》2004,24(2):292-296
研究了小黑瓢虫与烟粉虱及红蜘蛛两种猎物作用系统中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卵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 :当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在低密度下不表现喜好性 ,而在中等密度和高密度下表现正喜好性 ,对红蜘蛛卵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烟粉虱卵的转换效应会由于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应 ,即在低密度 (15 0粒 )时无转换行为 ,在中等密度 (30 0粒 )时有负转换行为 ,在高密度 (6 0 0粒 )时有正转换行为。而对红蜘蛛卵则在各总猎物密度下均呈现负转换效应。同时组建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 ,分析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各猎物寻找效应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3.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外来杂草,我国1986年从美国引进了该草的专食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进行生物防治。该天敌的化蛹能力受喜旱莲子草不同生态型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生物防治的效果。从形态解剖的角度结合天敌和寄主植物的田间生理生态学研究了其机理。结果表明:水生型喜旱莲子草无次生结构,而陆生型则具紧密的次生结构和丰富的晶体;不同生态型的喜旱莲子草茎秆形态和结构特征有显著差异,同一生态型草不同位置结构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3.56时,不同生态型不同节间位置可分为3类,这3类正好可解释田间喜旱莲子草受控制的情况。相关分析表明莲草直胸跳甲的化蛹率与茎秆节间长、茎秆外直径、髓腔成简单正相关,与皮层薄壁细胞厚度和密度、维管束厚度及髓腔薄壁细胞的厚度成简单负相关;用逐步回归建立了化蛹率与形态和解剖结构特性的模型(y=1.533 2-0.248 3x3-0.051 2x4-1.634 9x5-0.957 7x6R2=0.999 9),表明茎秆直径大小不是影响莲草直胸跳甲化蛹能力的最重要因子,主要原因为维管柱的厚度,其次髓部薄壁细胞厚度、皮层密度和皮层厚度也不同程度影响了莲草直胸跳甲的化蛹能力。从解剖学角度解释了莲草直胸跳甲对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控制作用的机理:对水生型喜旱莲子草有良好控制效果,而对陆生的中间型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对陆生的旱生型基本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为更准确地对性信息素监测下田间害虫的发生量进行测报并指导有效防治,建立了基于性信息诱捕下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并与通常诱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性信息素诱捕环境下利用种群增长平衡点获得诱捕强度(E)与害虫的自然增长率(r)的数学关系,建立了诱捕量与田间害虫发生虫量的数学模型,明确了性信息素诱捕与害虫自然增长平衡时的各变量间的关系,同时根据害虫发生规律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时的防治害虫的经济阈值(Es)模型。以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为实例,通过田间调查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拟合Logistic模型并测定3种性信息诱捕强度下梨小食心虫的自然增长率,据模型求解不同性信息素诱捕下的诱捕强度(E),确定了防控梨小食心虫的经济阈值(Es),明确达到经济阈值时的持续诱捕数量。本模型为有效测报和诱捕防治害虫提供了基础理论与依据。  相似文献   
25.
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马瑞燕  王韧  丁建清 《生态学报》2003,23(12):2677-2688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外来有害植物入侵,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统计表明全世界至少有133种目标杂草进行生物防治,主要分布在菊科、仙人掌科和含羞草科,63科369种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利用最多的天敌是鞘翅目象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其中大多数项目是治理外来杂草的。杂草生物防治最活跃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重点论述了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我国杂草生物防治起步晚,传统杂草生防的目标杂草有4种,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和水葫芦,其中,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获得成功。共引进天敌14种,输出天敌23种,与世界上生物防治先进的国家比尚有距离。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外来杂草开展生物防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田晶  郝赤  梁丽  马瑞燕 《菌物学报》2014,33(3):668-679
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防治烟粉虱的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对不同温度(20、23、26、29、32℃)、不同湿度(53%、65%、75%、85%、95%)下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及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对孢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2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当相对湿度低于75%时,孢子不萌发或萌发率较低;当相对湿度为85%–95%时,孢子萌发率显著升高。26℃时,烟粉虱2龄若虫的累计死亡率最高。随着相对湿度增大,病菌的致病力增强。当相对湿度为53%–95%时,烟粉虱2龄若虫累计死亡率从54.55%增加到88.89%。玫烟色棒束孢的致病力与孢子萌发率呈正相关,但温度比相对湿度对其影响更明显。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侵染烟粉虱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6℃和相对湿度大于85%。  相似文献   
27.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蔷薇科果树的嫩梢和果实进行为害.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超微形态和感受器.结果表明,幼虫触角上有3种类型的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6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上唇有6对刺形感受器.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在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各有1个刺形感受器.每个外颚叶有3个短而尖的锥形感受器、2个大的栓锥形感受器和3个刺形感受器.体节末梢的下颚须有7个锥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下颚须的末端有1个指形感受器和2个板形感受器.每个下唇须末端具有1个尖锥状刺形感受器和1个长的栓锥形感受器.胸足与腹足上也分布有不规则的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梨小食心虫与其寄主的关系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