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03篇
  免费   1939篇
  国内免费   9832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960篇
  2022年   1082篇
  2021年   1050篇
  2020年   1019篇
  2019年   922篇
  2018年   769篇
  2017年   765篇
  2016年   812篇
  2015年   946篇
  2014年   1696篇
  2013年   1292篇
  2012年   1533篇
  2011年   1630篇
  2010年   1583篇
  2009年   1567篇
  2008年   1945篇
  2007年   1368篇
  2006年   1222篇
  2005年   1188篇
  2004年   1061篇
  2003年   1100篇
  2002年   967篇
  2001年   864篇
  2000年   797篇
  1999年   628篇
  1998年   507篇
  1997年   478篇
  1996年   489篇
  1995年   417篇
  1994年   364篇
  1993年   333篇
  1992年   297篇
  1991年   286篇
  1990年   255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40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5篇
  1953年   1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长达50年的研究过程中,人工子宫在3个层面(人工保育箱、人工子宫人和人工胎盘)上被探讨。日本的Yoshinori Kuwabara教授和美国的刘鸿清(Liu Hung-Ching)教授在人工子宫和人工胎盘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重点介绍两位研究者的成果,并讨论了人工子宫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人工子宫研究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可能冲突。  相似文献   
22.
23.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当前,针对藤本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的研究较少。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1个种群的15个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并结合气候、土壤因子来解释叶性状变异。比较叶片性状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的种内变异程度,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环境因子对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局域尺度上,永瓣藤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3.0%-22.5%,其中,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叶片碳含量变异最小。永瓣藤叶片形状随纬度上升而变得宽且圆。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永瓣藤的生长可能受到了磷限制。土壤与气候因子是叶片性状的重要驱动因素,解释了25%-97%的叶片性状变异。在温度和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永瓣藤叶片趋向于的慢速生长的保守策略。总体来说,永瓣藤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种内变异和性状组合,并与气候、土壤因子相互作用,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4.
25.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和Lagenochitina chongqingensis。E.baculata是北冈瓦纳地区弗洛早中期的特征带化石,本文的材料为该种在华南的首次确切报道,且产出层位略低,为特马豆克期。在华南,常见于特马豆克晚期的带化石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在该剖面的同时段地层中暂未被发现,但形态上与之高度相似的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在该时段大量出现。比较以往发表的数据后发现,E.fenxiangensis在华南的分布广泛且产出层位较为稳定,较之E.symmetrica更易获得,或可将其作为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初期区域内地层对比的一个有效卡尺。  相似文献   
26.
27.
28.
穿越海南     
2001年4月6日 晴 从飞机的舷梯上走下来,一股温湿的风立刻笼罩了我,海南——在我对它有过多次幻想之后的今天,终于又再次踏上了这块葱绿的土地。在接到拍摄任务的几天之内,我甚至请朋友用纸牌占卜——此行安否?答案是有惊无险!唯物主义的我穿着套头衫在北京料峭的春风中登上了飞机,开始了我的穿越海南之行。  相似文献   
29.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0.
冬小麦“农大139”经40天左右的春化处理才能迅速而整齐地抽穗,但经14—21天低温处理,已经具有在夏季抽穗的可能性,虽然抽穗推迟且极不整齐;再将春化时间延长,则抽穗百分比增加,且从播种到抽穗的时间缩短。这表明,春化过程中低温对发育的作用有两种效应:前期低温是诱发生理状态的转变,后期低温则只具有加速发育的作用,两个时期的转变是在春化的中期。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乙基硫氨酸和对-氟苯丙氨酸能抑制冬小麦的春化,抑制时期也是在春化过程的中期。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幼芽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组成发生了变化,春化过程中期(低温处理14天之后)不仅含量比对照增加了一倍,而且有新的蛋白质谱带出现。春麦中无类似现象,未经低温处理的春麦已含有冬麦中新出现的谱带。说明冬小麦春化过程的第14—21天左右是与春化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合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新合成的蛋白质与植株的发育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