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2015年6月2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江桥闸北桥头(33°04'90.13″N,107°06'74.23″E,海拔500 m)发现并拍摄到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发现时仅1只个体,但在该地活动时间超过1周。2015年9月17日,在汉中市汉台区天爷庙巷(33°07'57.22″N,107°01'52.33″E,海拔500 m)发现并拍摄到1只乌鹃Surniculus dicruroides。两者均为鹃形目Cuculiformes鸟  相似文献   
22.
该研究通过榄仁树幼苗的盆栽实验,用称重控水法设置3个水平的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5%~80%、50%~55%、30%~35%)和2个浓度水平的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研究不同土壤干旱程度及不同浓度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榄仁树生长、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幼苗生长期的延长,土壤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榄仁树幼苗存活率和株高增长有一定影响。60 d胁迫后显著减小了幼苗叶片数、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及叶片的生物量。15~60 d期间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Ccond)、蒸腾速率( Tr)均显著减小,而幼苗叶片胞间CO2浓度( Ci)呈先减后增的变化。幼苗的水分利用率( WUE)和气孔限制值( Ls)显著增加,是导致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能显著增加榄仁树幼苗的叶片和根的细胞膜透性、Peroxidase(POD)活性及叶片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二元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干旱和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榄仁树的生长、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构建混交林型海防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了解杜鹃(Cuculus spp.)对不同宿主鸟类的巢寄生,是研究杜鹃与其宿主之间协同进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和家燕(Hirundo rustica)分布遍及全国,且为同域分布,但两者之间的寄生现象尚未有过系统调查。2012年和2014年4~8月,对繁殖于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34°58′44.18″N,126°13′26.83″E,海拔184 m)和海南岛的家燕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家燕种群的寄生率为2.4%(1/42),而在海南岛所调查的1 719个家燕巢未发现杜鹃寄生现象。同时在网络上搜集家燕巢寄生的报道案例,共记录到13巢家燕被大杜鹃寄生繁殖,均发生在北方的家燕种群。  相似文献   
24.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25.
粟通萍  蒋爱武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42-1143
正棕腹杜鹃(Hierococcyx nisicolor)和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是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的寄生性繁殖鸟类(郑光美2011,Dickinson et al.2013)。目前棕腹杜鹃已记录的宿主主要为鹟科(Muscicapidae)鸟类,例如北灰鹟(Muscicapa dauurica)、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等(Payne 2005,Erritz?e et al.2012)。  相似文献   
26.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在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巢中寄生繁殖。发现时小鳞胸鹪鹛已处于孵卵后期,巢内有1枚红棕色的小杜鹃寄生卵和3枚小鳞胸鹪鹛的白色卵。小杜鹃卵质量为2.55 g,体积2.72 cm~3,小鳞胸鹪鹛卵质量(1.64±0.16)g(n=7),体积(1.65±0.08)cm~3(n=7),两者的卵在颜色和大小上差别明显。光纤光谱仪对卵色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鳞胸鹪鹛的卵色亮度显著高于小杜鹃,小杜鹃的卵为高度非模拟寄生卵。这是小鳞胸鹪鹛被小杜鹃寄生的第二例报道,说明其可能是小杜鹃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27.
向敏  刘强  李妮亚  李伟  张云云 《广西植物》2016,36(4):387-396
为了比较引进红树与乡土红树的耐盐性差异,该研究以引进红树植物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和乡土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与秋茄(Kandelia obovata)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分析其在不同Na Cl浓度(100、200、300、400 mmol·L~(-1))处理下各器官离子浓度(Na~+、Cl~–、K~+、Ca~(2+)和Mg~(2+))和叶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盐胁迫(400 mmol·L~(-1)Na Cl,28 d)处理下,拉关木根系Na~+增幅较小,秋茄根、叶Cl~–含量增幅均高于木榄和拉关木,说明拉关木在较高的盐浓度时能限制根系对Na~+、Cl~–的吸收,减少向地上部分运输。(2)高盐胁迫均增加3种红树根、叶的K~+浓度(木榄叶K~+略有降低,差异不显著),表明3种红树均可吸收K~+,来限制Na~+对植物的伤害;同时,降低3种红树根Ca~(2+)浓度,但拉关木根Ca~(2+)下降幅度小于秋茄和木榄,说明拉关木具有更强的防止Ca~(2+)流失的能力。(3)拉关木根维持Na~+/K~+、Na~+/Ca~(2+)平衡的能力强于秋茄和木榄。(4)高盐胁迫引起秋茄与木榄光合速率均降低,而拉关木光合速率却增加了54.1%。综上所述,拉关木能限制根系对Na Cl的吸收,有效维持Na~+/K~+、Na~+/Ca~(2+)的平衡,并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这表明拉关木与木榄和秋茄相比具有更高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8.
五指山原始热带雨林区位于海南岛中部,是海南岛地区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我们依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对五指山原始雨林区进行了系统的取样,共采集了234份土壤样品,采用醋酸钠-高温处理的方法分离出各类产芽孢杆菌886株,并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出产伴胞晶体蛋白的Bt菌株21株,其Bt菌株分离率为2.3%。为了进一步挖掘五指山丰富的Bt杀虫基因资源,还利用PCR方法结合测序技术对21株Bt分离株的cry基因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显示cry1、cry4、cry39、cry40、cry31和cry46等基因型存在,表明五指山热带Bt菌株含有丰富cry基因资源,这将为为进一步开展Bt杀虫基因的分离克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9.
目的:确定24株海南温泉嗜热菌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Blastn分析菌株16S rDNA序列同源性;邻接法构建菌株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并分析菌株的进化位置;Clustax比对分析菌株的相似度和进化距离。结果:菌株LY5和LY4的16SrDNA序列与Geobacillus pallidus strain B1,partial sequence(GenBank:HM030740.1)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7%,其他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Geobacillus subterraneus,strain R-35641(GenBank:FN428689.1)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96%。Clustax比对分析表明26株菌16S rDNA序列前段(1~70bp)、中段(70bp~1 420bp)、后段(1 420~1 484bp)的相似度分别为40%、100%和60%,进化距离分析表明菌株GT7、LY4和LY5与其他菌株进化距离较远,其余菌株之间进化距离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初步将24株温泉嗜热菌鉴定为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 sp.)。结论:16S rDNA序列分析可用于温泉嗜热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30.
伍恩华  刘强 《广西植物》2013,(4):488-495
通过对海口市桂林洋海岸木麻黄防护林地表凋落物进行持续清除处理,与保留凋落物层的对照样地进行比较实验,研究防护林凋落物-土壤养分-细根生物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处理样地与对照样地的年凋落物量分别是6.0162和5.9505t·hm-2,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样地一年内凋落物量变化的时间格局较一致。凋落物组成均为小枝占比例最高,且小枝凋落物量月动态与凋落物总量月动态相似,杂物占比例次之,皮+枝占的比例最小;(2)N、P、K元素归还量的月动态变化在两样地中均较一致。两样地中小枝养分归还量的大小顺序为N>K>P;(3)处理样地在短时间无新鲜凋落物输入情况下,两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4)两样地的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单峰"特征,细根生物量在实验期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处理样地的细根生物量有随时间延长低于对照样地的趋势,清除凋落物的处理可能会引起细根生物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