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凡  胡隐月  杜家纬 《昆虫学报》2002,45(3):404-407
采用单雌腺体微量分析技术,对斜纹夜蛾(中国种群)雌蛾腺体的组份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各组份的个体差异及释放规律,测试了雄蛾对各组份及其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雌蛾腺体内含有4个组份:Z9, E11-14∶Ac(A)、Z9, E12-14∶Ac(B)、Z9-14∶Ac© 和E11-14∶Ac(D),其比例为100∶27∶20∶27。  相似文献   
22.
棉铃虫对萎蔫枫杨气味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春  胡纯华  杜家纬  张钟宁 《昆虫知识》2001,38(4):278-281,266
利用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成虫对萎蔫的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气味的行为反应。结果证实 ,萎蔫的枫杨气味仅能引诱棉铃虫处女雌蛾 ,但对已交配的雌蛾和雄蛾无显著的引诱作用 ;萎蔫的枫杨气味能显著地加强棉铃虫处女雌蛾对雄蛾的引诱作用。并讨论了枫杨枝把引诱棉铃虫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溴氰菊醋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仪和风洞装置对亚洲玉米螟雄蛾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测试.结果表明,处理雄蛾对不同比例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分别在E/Z;1/9、5/5和9/1处出现峰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改变,但反应幅度为0.25—0.45mV,比对照下降0.15—0.35mV.对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引起可见触角电位反应的低限阈值为1ng,饱和反应剂量为10000ng,但反应幅度亦下降0.1—0.5mV,说明溴氰菊酯主要是影响雄蛾周缘感受系统的敏感性.但在风洞测试中,雄蛾除在反应率上比对照明显降低外,其峰值感受比例从E/Z=1/1漂移到7/3以上.雄蛾对雌性信息素的低限反应剂量也从10ng漂移到100ng,并且高限反应剂量也从100000ng降低到50000ng,使有效作用剂量范围缩小.这说明溴氰菊酯对雄蛾的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不仅使雄蛾对性信息素感受的敏感性降低,也影响到其感受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2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及硅胶柱层析法从猫薄荷Nepeta cataria 植物中提取、分离制得驱蚊有效成分假荆芥内酯,并采用个体涂肤有效保护时间测定法及风洞空间驱避效果测试法, 对假荆芥内酯与避蚊胺(DEET)的驱蚊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0 g新鲜猫薄荷植株可制得精油5.6 g,其中假荆芥内酯含量为55%,Z,E-假荆芥内酯32%, E,Z-假荆芥内酯23%。室内标准药效评价结果表明,DEET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及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9.6±0.2 h与11.5±1.5 h,而假荆芥内酯仅为2.2±0.2 h与4.3±0.8 h。风洞定向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假荆芥内酯单独作用时,对蚊虫有微弱的引诱效果,但在人体气味及二氯甲烷L-乳酸存在时,可显著抑制这些引诱物对蚊虫的引诱效果,是优良的空间驱避剂;DEET对蚊虫无明显的引诱作用,对二氯甲烷L-乳酸溶液引诱剂也无明显的抑制效果,但可显著增强人体气味对蚊虫的引诱性。  相似文献   
25.
昆虫的触角感器   总被引:87,自引:19,他引:68  
马瑞燕  杜家纬 《昆虫知识》2000,37(3):179-183
在自然界里 ,昆虫家庭日趋庞大 ,已占到动物物种的 2 / 3以上。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择食、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迁移等等 ,这些适应性行为比其他动物更依赖于环境化学、物理因子的调节 ,昆虫触角是接受外来化学信号的主要器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利用昆虫自身的生理生化微观特性探索其宏观行为的奥妙 ,已作为害虫防治中的新方向 ,其中触角感器的研究倍受重视 ,而且已取得显著进展。1 历史回顾与发展1 880年 Hauser首先开始评论昆虫嗅觉这个主题 ,他详细描述了直翅目、脉翅目、…  相似文献   
26.
采用毛细柱气相色谱分析、酸性甲酯化反应和GC-MS证实等手段对棉铃虫雄蛾味刷抽提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中鉴定了10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14:0H,14:Ac,14:COOH,Z11-16:OH,16:0H,16:COOH,16:Ac,18:OH,18:Ac和18:COOH。对各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饱和醇在味刷中所占比例高达75%以上。味刷内化合物含量与雄蛾日龄有关,羽化10h以内的雄蛾味刷中不含以上鉴定的各种化合物,经过48h,雄蛾味刷中化合物的量达到高峰,在5日龄以后,化合物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7.
四株蜡蚧轮枝菌对桃蚜的侵染力及对其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来自不同寄主的 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对桃蚜的侵染致死力、发病强度指数、以及对无翅成蚜生殖力及子代的影响 ,综合探讨病菌的侵染致病力及其潜力。试验 (2 4℃ ,10 0 % RH,5× 10 6孢子 /ml)结果表明 ,蜡蚧轮枝菌对无翅成蚜的侵染致死力和发病指数总体上是一致的 ,但二者在 4菌株间有明显差异 ,强弱依次为 VL FNL 95≥ VLNTV94 >VL ASA87>VLKTV79;对不同虫态 ,二者也有较大差异 ,对无翅成蚜明显高于有翅若蚜和 2~ 3龄若蚜。上述 4菌株对无翅成蚜的感染死亡高峰 ,依次为 4~ 5天、4~ 7天、4~ 8天和 5~ 9天 ,感染死亡分别为 84 .2 1~ 10 0 %、75.0 0~ 10 0 %、4 8.2 8~ 10 0 %和 2 9.6 3~ 77.78%。其中对 2~ 3龄若蚜 ,菌株间差异不很大。前 2个菌株 6天可达最高发病指数 ,虫体表面布满菌丝和分生孢子。与对照相比 ,可明显抑制无翅成蚜的生殖力。处理后 3天 ,产仔蚜量明显减少 ;4~ 5天锐减 ;8天种群产仔蚜量降低 39.59~ 4 8.37%。  相似文献   
28.
中国印度谷螟性信息素次级组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是我国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之一,食性很广,几乎危害每一种植物性仓储物.印度谷螟雌虫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TDA)早已被鉴定,并利用TDA单一组份诱捕印度谷螟雄蛾也较为有效,但该虫的完整信息素系统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单个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技术,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定性方法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鉴定技术,从印度谷螟雌虫腺体提取物中鉴定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B),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醛(C)和顺9-十四碳醋酸醋(D)4种主要信息素成份,其比例为A∶B∶C∶D=100∶22∶12∶9.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以该4种主要成分按A∶B∶C∶D=8∶2∶1∶0.8比例配制成的诱芯,其引诱雄蛾的活性接近于雌蛾腺体提取物.  相似文献   
29.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室内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的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经印楝素处理后,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幼虫体重、蛹重、化蛹率和蛹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印楝素乳油12μl·L-1浓度处理3龄幼虫5和7d后的体重分别是对照组的36.8%和14.5%,而幼虫平均发育历期比对照组延长6d左右,化蛹率和蛹羽化率分别是27.79%和37.23%,显著低于对照组85.66%和82.11%.印楝素对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毒杀活性,而对高龄幼虫活性则很低.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种群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施药7d后其防治效果要优于化学农药10%除尽悬浮剂.  相似文献   
30.
豇豆与菜豆挥发物中美洲斑潜蝇引诱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自行设计的挥发物收集装置以及GC-MS系统,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植物豇豆与菜豆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和分析.鉴定出两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主要成分均为2-己烯醛、3-己烯醇、2-己烯醇、1-辛烯醇、3-己烯醇醋酸酯、α-紫罗酮、β-紫罗酮.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测定了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并据此配制成人工引诱剂,进行了美洲斑潜蝇成虫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证实所配制的引诱剂对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α-紫罗酮和β-紫罗酮很可能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寻找寄主植物的定向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