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5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181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树轮木质素甲氧基稳定氢同位素比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森林树木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氢元素(H)主要源于大汽水,经植物光合与生理代谢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年来,树轮木质素甲氧基稳定氢同位素比率(δ2HLM)作为新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代用指标,重建了多个地区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比率及气候变化信息,展现了其特有的优势。本文综述了现有树轮δ2HLM测定的详细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从树轮木质素含量、单体组成等方面对树轮δ2HLM测定方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阐述了树轮木质素甲氧基稳定同位素指标现有研究成果。中纬度地区森林树轮δ2HLM在记录气温变化和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树轮δ2HLM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 1) 研究区局限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研究对象局限于针叶树种;2) 高分辨率树轮δ2HLM研究有待开展,以弥补硝化纤维稳定氢同位素记录的局限;3) 树轮δ2HLM在植物生理和森林生态研究方面的潜力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22.
《生物磁学》2014,(2):I0001-I0002
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徐富强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直观地揭示了酒精作为能源物质直接参与大脑的代谢过程。部分解释了酒精成瘾机制。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相似文献   
23.
无偿献血后机体内的代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献血后对自身的健康是否有影响 ?机体内会产生那些代偿机制 ?1 机体内血量及血液的组成人体内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中91 %为水分 ,其他固体物质包括血浆蛋白质、无机盐及小分子有机物如激素、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约占血细胞总数的 99%。1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 7%~ 8%。 1个体重为 70kg的男性血量约为 5 .0~ 6.0L ,女性稍少约为 4.5~ 5 .5L ,机体在安静情况下 ,绝大部分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称之为循环血量 ,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  相似文献   
24.
2005年11月17~18日,美国国家卫生院(NIH)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首次组织召开了“针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小型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大部分为受NCCAM资助的从事针刺研究的美国学,不少人在目前美国针灸研究队伍中担任重要角色。另外还有少数来自中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英国的学共约70人。两天的会议报告和讨论了“针刺的生理学研究”和“针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两部分,而以后为主。  相似文献   
25.
胡杨种子散布的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额济纳胡杨为研究对象,对种子雨的散布时间、强度、散布距离以及种子雨和空气湿度、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胡杨种子雨可以分为初始期、高峰期和消退期3个阶段,大部分的种子集中在高峰期落下。种子的散布主要受湿度和风的影响。湿度对种子雨的强度起主要作用,在一天之中,种子在湿度较低的中午和下午集中散落。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种子雨强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分析后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种子的散播距离进行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种子落在母树附近,少部分种子能够进行长距离传播。风对种子的传播的方向和距离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方向上的种子传播距离和强度相差很大。在顺风方向上,种子的传播距离最远,所有的长距离传播现象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方向上;而在主风向的垂直方向和逆风方向上,种子的散布距离较小,很少有种子能够进行长距离传播。对风的观测表明中午后和下午初的风力较强,而此时种子雨强度又最大,有利风力条件和高种子雨强度出现的同步性可能是促进胡杨种子进行长距离传播最有效的生物控制机制。由于胡杨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暂,所以研究中不同胡杨母树林间种子散播时间的差异可能是胡杨种群内部为适应不同洪水期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摊机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
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预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生态学报》2005,25(7):1635-1641
人类活动通过作用于栖息地而影响着物种的种群动态,从而影响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首次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人类周期性活动干扰下的多物种竞争动力模式,模拟了千年时间尺度,物种多样性对人类周期性活动的响应过程,开展了人类周期性活动所导致的物种多样性的量的变化的预测研究。有关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在人类周期性活动的作用下,物种多度变化对栖息地变化的响应也做准周期振荡;同时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物种多度振荡的幅度也越大;并且在栖息地减少过程中,人类周期性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幅度要小于栖息地扩充过程中的。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并没有物种的灭绝,只是物种的多度和强弱关系变化很大。当人类周期性活动仅持续1/4个周期时,最强的几个物种将灭绝,而其它物种做准周期振荡,但振幅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苗圃(幼苗)、马尾松、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CO2日(白天)平均排放量的大小顺序为(平均值±标准误)苗圃(258±62mg·m-2·h-1)>季风林(177±42 mg·m-2·h-1)>马尾松林(162±39 mg·m-2·h-1)>混交林(126±30 mg·m-2·h-1).土壤CH4日(白天)平均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0.15±0.02 mg·m-2·h-1)>季风林(-0.08±0.01 mg·m-2·h-1)>混交林(-0.07±0.01 mg·m-2·h-1)>苗圃(-0.05±0.01 mg·m-2·h-1).低N(50 kg N·hm-2·a-1)和中N(100kg N·hm-2·a-1)处理对苗圃、马尾松林和混交林样地土壤CO2日平均排放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高N(150 kg N·hm-2·a-1)处理对苗圃土壤CO2的日平均排放量也无显著影响,但倍高N(300kg N·hm-2·a-1)处理显著促进苗圃样地土壤CO2的排放.然而,所有N(低N、中N和高N)处理均显著促进季风林土壤CO2日平均排放量,且这种促进作用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增加.N处理显著促进季风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对CH4吸收速率,但对混交林土壤CH4吸收则无明显的影响.在苗圃样地,除倍高N外,N处理对土壤CH4吸收速率也无显著作用,但倍高N处理使苗圃土壤发生功能转变,即从CH4汇转变为CH4源.  相似文献   
28.
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胡田田  康绍忠 《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在论述植物补偿效应存在类型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详细评述了植物抗旱性中根系形态结构功能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补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植物抗旱作用中补偿生长的可能生理学机制作了探讨。同时,对补偿效应在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9.
氧化还原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氧化还原调控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调控,因而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细胞内各种氧化还原介质,如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等,能对多种蛋白质在半胱氨酸残基上进行可逆性修饰。ROS或RNS对靶蛋白的氧化还原修饰方式主要有巯基/二硫键转换反应、S-亚硝基化及谷胱甘肽化等,这些修饰方式构成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转导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0.
抗菌肽对细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肽是一类新型的抗菌物质,从最低等的生物病毒、细菌到高等的动植物都有广泛分布.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膜的作用机制,已经构建了三种作用模式.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很多抗菌肽都能有效地穿过细菌的细胞膜,直接与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并不引起膜的破裂. 抗菌肽根据其结构特点有着多种杀菌穿膜的机制,其后分别与胞内的靶分子如核酸,蛋白质,信号转导通路等互相作用,最终实现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