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胡妍  陈玲 《生物技术进展》2021,11(6):795-801
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可对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进行亲和力、动力学的全面分析。在抗体克隆筛选、动力学常数测定中对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A)生物传感器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鲜有关于SA传感器重复利用的报道。基于BLI技术、再生SA生物传感器建立一种使用再生后的传感器检测PDL1抗体与PDL1抗原亲和力的方法。通过将生物素化的PDL1抗原偶联至SA生物传感器上,再与单链抗体、双价单链抗体、完整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这4类PDL1抗体结合,计算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常数,利用甘氨酸(10 mmol·L-1,pH 1.7)再生SA传感器,再次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析。结果显示,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值为6.87%,批间重复性RSD为0.82%,稳定性RSD均值为6.13%,说明运用甘氨酸再生后的SA生物传感器测分子间的亲和力数据可靠、重现性好、稳定性高,再生后的传感器可继续用于本样品的实时、无标记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力分析。BLI技术可节省检测成本,为SA传感器的重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云南省丽蝇族二新种 (双翅目:丽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丽蝇族两新种,分别隶属于蜗蝇属(Melinda Robineau-Desvoidy,1830)和拟粉蝇属(Polleniopsis Townsend,1917),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一、小黑蜗蝇Melinda nigrella 新种(图1—3)  相似文献   
23.
记述了浙江省刺齿属一腹部第四节前缘"眉毛"仅具4根大刚毛的新种:四毛刺齿Homidia quadriseta Pan sp.nov.。此新种的鉴定特征是腹部第3节整节以及第4节的后半节为深色,腹部第3节中间具1根大刚毛,腹部第4节前缘"眉毛"具2+2大刚毛,后侧中间具3根大刚毛,上唇基具12根刚毛,齿节内侧刺少(7–8根)且多数呈细纤毛状;同时,本文还描述了该新种的一龄幼虫。模式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情况。方法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临床收治的腹泻患者中选取368例,均使用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其粪便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展开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阳性率为77.17%,比分离培养法的51.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致病菌株检出率为83.10%,高于分离培养法的5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测时,相较于分离培养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阳性检出率更高,可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性腹泻诊断准确率提升。  相似文献   
25.
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 (WM) is a neoplasm of mature IgM-expressing B-lymphocytes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 of a monoclonal IgM (mIgM) paraprotein in blood serum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hematopoietic bone marrow with malignant lymphoplasmacytic cells. WM remains incurable despi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Owing in large measure to having a low incidence, indolent clinical course and good long-term control with proper clinical management, WM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as extensively as other B-lineage neoplasms. Major knowledge gap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WM include the cell of origin. With that shortcoming in mind, here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a specific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in the adapter protein,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 (MYD88), that occurs with near-complete penetrance in WM and suggests that tumor development is under strong selective pressure for elevated MYD88 signaling. This provides an intriguing link to IgM memory B-cells, which comprise two types of B-lymphocytes ( natural effector IgM+IgD+ cells and IgM-only IgM+IgD- cells ) that depend, in part, on MYD88 signaling and constitute intriguing candidates for WM’s cell of origin. We review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IgM memory in greater depth and propose that WM may be derived from primitive innate-like B-cells ( marginal zone B-cells and B1 B-cells ) that feed the IgM memory compartment. We conclude with a model of MYD88-dependent tumor development in the mature B-cell lineage that considers two different ( convergent or divergent) oncogenesis pathways with respect to the cells of origin.  相似文献   
26.
为了更加快捷地筛选大丽轮枝菌致病关键基因,利用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构建病原菌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对部分阳性转化子的生长表型指标和致病力进行分析,筛选生长发育与致病缺陷突变体并进行靶标基因定位。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获得13 030多个阳性转化子,随机挑选5个转化子与V991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一个突变体在PDA和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产孢量以及致病力均显著降低。侧翼序列测序结果结合Blast比对分析表明,该缺陷突变体中的潮霉素抗性基因表达盒定位于大丽轮枝菌3号染色体1 528 782 bp处,属于内切葡聚糖酶1基因(VDAG_04017)。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大丽轮枝菌插入突变体库构建、突变体生长表型指标和致病力鉴定及靶标基因定位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手段,可初步鉴定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为从全基因组层面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致病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视网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动物视网膜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丽纹龙蜥(Jspalura splendida)视网膜的结构。结果表明,红腹锦鸡、丽纹龙蜥的视网膜均由四层细胞构成,在光镜下均可分为十层结构。红腹锦鸡视网膜平均厚225·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约为2:1;丽纹龙蜥视网膜平均厚156.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为1:1。红腹锦鸡、丽纹龙蜥视网膜视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4828±24404)个/mm2和(33165±7034)个/mm2。显示了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均具有昼行性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8.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9.
Miyamoto于1987年将Apolygus China提升为独立的属,但其他作者仍将其作为丽盲蝽属Lygocoris Reuter的一个亚属,作者认为Miyamoto的意见更为合理。本文记述了产于中国的后丽盲蝽属4新种。标本度量单位均为mm。模式标本除注明者外,均保存于面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0.
丽珠肠乐治疗脾曲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丽珠肠乐治疗脾曲综合征30例,有效率7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