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Neomisel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和很厚的蜂巢层组成 ,无内疏松层。致密层由近等轴细小晶粒无定向排列而成 ,为原生构造 ;蜂巢层早期由近等轴较大晶粒 ,渐渐为粗大的短柱状晶粒替代 ,下端由近等轴晶粒与短柱状晶粒混杂规则排列而成。  相似文献   
182.
1.X1776的组建 表格C列出从X1276到X1776的谱系。选择X1276作为饰变起点是因为(1)它具有在菌株组建和安全性方面有用的遗传标记;(2)80~90%染色体来自W1485;(3)能产生在研究质体嵌合体表达方面有用的微细胞。组建X1776的基本目的是确定一定的遗传标记群能否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和消除细胞在非实验室控制的环境下的存活能力。在  相似文献   
18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类Protriticites的旋壁构造,重点研究了透明层、蜂巢层的超微构造特征,并分别与Fusulinela和Triticites旋壁中的类似构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rotriticites内部壳圈的透明层与Fusulinela相似,但整体发育状况较差;与以Triticites为代表的典型的蜂巢层相比,组成Protriticites外部壳圈旋壁蜂巢构造的方解石晶体在形状、定向及排列方式上具有较原始的特征,代表了类Fusulinela→Protriticites→Montiparus→Triticites演化系列中旋壁蜂巢层的原始状态。Protriticites的原始蜂巢层构成了随后类希瓦格科旋壁蜂巢层进一步发育、演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4.
王小娟 《古生物学报》2022,61(3):494-505
Ipciphyllum是中国中晚二叠世地层中最常见的块状复体四射珊瑚, Ipciphyllum naoticum是该属中唯一发育喷口构造的种。通过对采自西藏札达姜叶玛剖面上二叠统姜叶玛组的Ipciphyllum naoticum进行连续切片, 研究其鳞板特征, 发现横切面上鳞板形态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变化明显, 包括喷口(庙宇状)鳞板、弧形板片状鳞板和偶现的侧鳞板等, 表明同一种内鳞板的形态多变, 以某一特殊形态的鳞板作为种一级甚至更高级的分类标准值得商榷。结合前人对喷口鳞板的发育可能与相对高能的水环境有关, 分类意义不应超过种级的研究结论等, 建议废除以喷口鳞板(构造)作为重要分类特征的Protonaoticophylidae科和Protonaoticophylinae亚目。  相似文献   
185.
豫西登封、济源、宜阳、荥阳和巩义等地发育一套连续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保存着有环境和生物信息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以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微生物与环境以及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区5个剖面保存了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其中微生物成因构造有3大类、25小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有6属13种。这些构造在地层自下而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微生物成因构造自孙家沟组中上部出现到刘家沟组顶部消失;后生动物扰动构造自刘家沟组上部出现,到和尚沟组上部逐渐增多,至中三叠世油房庄组基本达到灾变事件前的生物水平;二者仅在刘家沟组共生。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在整体上具有负相关性与耦合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6.
《生命世界》2009,(10):4-4
科学家对一种大型猛禽哈斯特鹰的颅骨化石研究后发现,该物种极可能是新西兰毛利文化中提到的可怕“食人鸟”。这种猛禽翼展长达3米,体重18公斤,其鹰爪如同虎爪一般大。觅食时,它能够以每小时80公里的高速向地面俯冲,活捉猎物。当它用爪子抓住猎物,攻击猎物头、颈,并用坚硬的喙撕裂猎物器官时,猎物根本无从逃脱。科学家称,这种生物的身体构造简直就是“天生的杀人机器”。  相似文献   
187.
188.
随着微生物沉积学的诞生与发展,地质记录中微生物席活动相关沉积构造已被广泛识别和报道。但是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仍建立在与现代微生物席宏观形态特征的对比与猜测基础之上。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和直接成因证据的缺乏,使微生物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严重障碍。豫西地区早三叠世陆相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类型,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研究显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具有特征明显的微观特征。除之前报道的悬浮颗粒、微生物纹层等特征外,本次研究还在光学薄片中发现了圈层结构的微生物扰动颗粒,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微体生物化石。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的观察,丰富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依据,为微生物沉积学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9.
超声外科吸引器利用超声振荡将组织粉碎,并冲洗乳化和吸引切除病变,术中操作简便,术野肿瘤切除较彻底,能保留直径〉1mm的血管,已作为临床手术中重要手术工具。  相似文献   
190.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