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鄂洋  林凤  张春宇  崔娜  许玉凤 《遗传》2009,31(6):638-644
为获得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候选序列, 文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umc22和umc122定位区域内候选序列进行了分析, 其中得到的63条ORF序列中有14条序列可编码蛋白质结构域。将14条核苷酸酸序列预测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克隆的24条抗性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发现, 候选序列gpm565a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编码产物的高度保守结构域, 而且与抗性基因Xal相似性高、亲缘关系近, 推测可能与抗性基因Ht1有关。其他候选序列由于不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编码产物的高度保守结构域或者相似性低、亲缘关系远等原因, 不能确定与抗性基因Ht1有关。通过对候选序列gpm565a进行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分析, 发现有大量构成蛋白质特异功能结构组件的无规则卷曲存在, 推测gpm565a可能是Ht1功能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2.
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质合成、细胞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作为真核生物生长发育与免疫应答中最重要且高度保守的宏观调控者之一,TOR已成为近年生物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阐述了TOR在生物中高度保守和对雷帕霉素敏感的特性,及其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玉米(Zea mays)、豌豆(Pisum sativum)等植物中对生长、SnRK-TOR信号通路、糖代谢及防御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3.
密码子偏性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密码子偏性是指生物体中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同义密码子的非均衡使用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与遗传信息的载体分子DNA和生物功能分子蛋白质相关联,所以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概述了密码子偏性研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分析方法,归纳了密码子使用分析的常用软件和提供在线分析网站,介绍了与密码子偏性相关的生物学领域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深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4.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 N,122°78′30″ 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韩国及中国山东文登昆嵛山分布的韩国林蛙(R. coreana)遗传距离最近,并在最大似然树中聚为一支,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韩国林蛙,系辽宁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次发现将辽宁省分布的蛙属物种增至5种。  相似文献   
165.
柞蚕微孢子虫病是柞蚕唯一的检疫性病害,其致病病原物为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 Ding,Su&Wen),因此,柞蚕微孢子虫的检测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制备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建立柞蚕微孢子虫间接竞争ELISA检测法。结果表明,柞蚕微孢子虫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04、浓度为3 mg·mL-1,主要由2条大小约50 ku和25 ku蛋白条带组成,可作为后续试验多克隆抗体材料。间接竞争ELISA法最佳抗原工作浓度为2.0μg·mL-1微孢子虫孢壁蛋白溶液,最佳抗体工作浓度为兔抗血清按1∶102倍浓度稀释,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为1∶5×104倍稀释,柞蚕微孢子虫间接竞争ELISA检测法的灵敏度为1.6×105spores·mL-1。间接竞争ELISA法在柞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6.
“生物化学”是农林高校农学、园艺、林学与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发展农林科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生物化学基本技术、生物化学的实践应用、生物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最新成果、社会典型负面案例以及网络时事的思政教育需要出发,详细分析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融合点,充分挖掘了课程全部24个课时单元的思政元素。并以“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为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内容“非常关注”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8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学习,学生总成绩平均提高8.5%。其中,平时成绩提高15.6%。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167.
王云娇  张宁  李炳学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0):4639-4654
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s)是最具化学多样性的一种天然分子家族,参与微生物中类胡萝卜素、甾醇等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这类物质在工业大规模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异戊烯基转移酶是类异戊二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及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参与调节次生代谢物产量,在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归纳了微生物中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发现与鉴定,分析其结构特点与链长决定机制,讨论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之间的复杂进化,概述酶基因表达调控的应用以及生物合成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异戊烯基转移酶作用机理及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