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最近从大鼠胃组织中发现一种新的摄食相关肽,命名为obestatin。Obestatin是一种ghrelin相关肽,与ghrelin来自同一基因。Obestatin由2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516.3,氨基酸序列为FNAPFDVGIKLSGAQYQQHGRALNH2,C末端甘氨酸残基带有酰胺化修饰基团。Obestatin是G蛋白偶联孤儿受体(GPR39)的内源性配体。功能研究表明,obestatin与ghrelin截然相反,给小鼠腹腔或脑室注射obestatin,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摄食:抑制大鼠的体重增加;持续件抑制冒排卒;减少宰肠肌条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152.
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存活率和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振兴  邹迎麟  朱明远  王宗灵  王丹 《生态学报》2006,26(12):3942-3947
研究了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存活率和摄食率两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卤虫存活率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在2000cells/ml的密度下,对卤虫具有致死效应,卤虫在24-168h内全部死亡;在摄食实验中,有毒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摄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卤虫对有毒藻的平均摄食率明显低于无毒藻组和混合实验组。在加入无毒藻东海原甲藻的混合培养状态下。卤虫存活率上升,30-60min摄食率增加,东海原甲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卤虫的毒害作用。有毒藻产生的PSP毒素并非导致卤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毒害作用可能与出现在卤虫体外的黏附物质有关。通过对3个不同生长期卤虫的研究发现,后无节幼体卤虫对有毒亚历山大藻的毒害作用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3.
社会学习是动物快速获得新行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鳜稚鱼摄食行为的社会学习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将500尾未驯化鱼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并在实验组中另外加入50尾已驯化鱼作为示范鱼.采用分批投饵方法群体驯化两组实验鱼摄食死饵料鱼,测量两组实验鱼摄食每批死饵料鱼的群体袭击反应时间和群体袭击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群体袭击反应时间比对照组的稳定;实验组的群体袭击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的短,且在第1次、5次、6次训练时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分析鳜稚鱼具有社会学习能力,示范鱼可能通过局域增强和反应易化社会学习过程,分别促进未驯化鱼游到水面摄食和直接袭击死饵料鱼.社会学习驯食方法能够提高群体驯食方法的驯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大麻素1型受体(CB1)抑制剂利莫那班对下丘脑外侧区(LHA)微量注射orexin-A诱导的小鼠能量代谢及相关行为变化改变的影响。方法:通过侧脑室微量注射(icv)利莫那班,同时LHA微量注射orexin-A,测量小鼠能量代谢、自主运动的变化,杏仁核(CeA)内多巴胺释放能力以及小鼠摄食量的变化。结果:侧脑室微量注射利莫那班可减弱因LHA微量注射orexin-A引起的小鼠能量代谢变化,降低小鼠自主运动,并且减弱小鼠CeA内多巴胺释放能力。注射(icv)利莫那班未改变LHA微量注射orexin-A所诱导的摄食量增多。此外,LHA双侧注射利莫那班可阻断LHA内注射orexin-A对运动活性的促进作用,但不影响小鼠的摄食量。结论:大麻素受体涉及orexin-A诱导的小鼠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系统活化的调控,对能量代谢及自主运动也有影响,但对食物摄入的调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究下丘脑外侧区(LHA)-腹内侧核(VMH)ghrelin信号通路对肥胖大鼠的摄食选择、胃肠道运动及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LHA中ghrelin受体的表达;观察LHA注射ghrelin对大鼠摄食选择胃肠道运动及自发活动的影响;电损毁VMH,观察LHA注射ghrelin对大鼠摄食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下丘脑LHA中存在ghrelin受体,且LHA-VMH之间存在纤维投射;大鼠LHA微量注射ghrelin后,肥胖(DIO)大鼠及肥胖抵抗(DR)大鼠的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及高糖饮食均高于正常大鼠,但预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 (DLS)能够阻断这种作用;而电损毁大鼠VMH,显著减弱了ghrelin对正常大鼠、DIO大鼠及DR大鼠的促摄食作用。大鼠LHA微量注射ghrelin后,正常大鼠、DIO大鼠及DR大鼠的自发活动中,X轴、Y轴方向上的活动增加,且总活动增加,但Z轴方向上活动无明显改变;此外,LHA注射ghrelin,DIO大鼠及DR大鼠的胃肠道转运速率明显加快,且DR大鼠胃肠道转运速率增加更为明显,而预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D-Lys3]-GHRP-6(DLS)显著阻断ghrelin的促胃肠道转运作用。结论:下丘脑LHA-VMH ghrelin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正常大鼠、DIO及DR大鼠的摄食选择、胃肠道运动及自发活动。  相似文献   
156.
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期间对漓江上中下游3个河流区段的4次采样调查,分析了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与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对河流生境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以刮食者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依次是滤食者、收集者、捕食者和撕食者。刮食者中优势种为中华园田螺和黑龙江短沟蜷,滤食者中优势种为河蚬和纹石蚕,收集者中优势种为小蜉和摇蚊幼虫,捕食者中优势种为扁舌蛭和蜻蜓幼虫,撕食者中优势种为泥甲。根据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对河流生境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评价表明,人类居住生活对生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旅游观光带来的影响,环境因子中溶解氧(DO)、pH、电导率(EC)、温度(Temp)、浊度(Tur)、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等环境因子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关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157.
关键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对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丰富度和空间分布等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在海州湾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及胃含物分析数据,通过对传统SURF指数进行改进,甄选海州湾鱼类群落中的关键捕食者。结果表明: 星康吉鳗、长蛇鲻、大泷六线鱼、小眼绿鳍鱼和小黄鱼为海州湾鱼类群落中的关键捕食者,这5种鱼类不但具有较高的连接数,还是多种生物的主要捕食者,在物种连接中具有较强的聚集效应,它们的数量波动会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食物网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本方法对关键捕食者进行甄选,不仅考虑了物种间的摄食比例,还将捕捞量及物种的资源量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较大的改进,为关键捕食者的甄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还发现,物种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在维护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关键捕食者的保护,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在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时,要优先保护这些关键物种。星康吉鳗和小黄鱼作为重要的经济鱼种,承受的捕捞压力较高,尤其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8.
根据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δ13C值平均值为(-17.79±1.00)‰,其范围在-20.75‰~-15.91‰;δ15N值平均值为(9.37±1.33)‰,其范围在5.98‰~12.0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海州湾短吻红舌鳎δ13C值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得出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平均营养级为(3.43±0.97),且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海州湾短吻红舌鳎摄食的饵料生物有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浮游生物和颗粒有机物等,其中虾类的营养贡献率最高。秋季鱼类、蟹类、虾类对短吻红舌鳎的营养贡献率较春季有所增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短吻红舌鳎在海州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9.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55-60
采用DNSA法研究家蝇3龄幼虫各消化器官中纤维素酶的组成及特性。结果表明,家蝇各消化器官均含有内切β-1,4-葡聚糖酶(endo-β-1,4 glucanase,EC 3214,EG)、外切β-1,4-葡聚糖酶(exo-β-1,4-glucanase, EC3.2.1.91,CBH)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 EC 3.2.1.21,BG)。家蝇消化器官中EG、CBH和BG的最适反应时间均为60 min,最适反应温度为50℃,这些酶在体外的热稳定性较好,在50℃以下处理1 h能保持较高的活性。这三种纤维素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配比关系和活性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肠的酶活性最高,在最适反应条件下,EG、CBH和BG的酶活性分别达到1.02±0.033 IU/mg、1.57±0.070 IU/mg和1.2±0.048 IU/mg。  相似文献   
160.
徐军  周琼  温周瑞  谢平 《生态学报》2013,33(15):4658-4664
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可以用来判断食物网中不同生物的能量来源;δ15N主要用于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位置.通常用δ13C—δ15N图来表征某一特定时间或空间的食物网结构,但是这种方法在比较不同时间和空间食物网结构中功效较差.同时这种定性描述食物网结构也无法满足食物网复杂变化下的假说验证.应用环形统计方法,以太湖梅梁湾鱼类群落为例,定量评价了群落水平食物网能流季节演替特征.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鱼类营养生态位移动的季节特征明显.进一步物种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鱼类角度和幅度随季节均有变化.Rayleigh检验结果表明,群落中不同种类在秋冬、冬春和夏秋均有显著的一致的方向变化;而春夏期间不显著.Watson-William检验结果表明,群落水平的鱼类营养生态位移动在秋冬和冬春季节转换中有显著差异.引起鱼类群落水平营养生态位在食物网空间中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因素为可利用资源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和不同鱼类种群自身的食性季节性转变.同时,由于梅梁湾食物网鱼类群落杂食性水平高,季节性浮游初级生产力成为食物网能量流动的重要驱动作用.因此,在富营养化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群落水平营养生态位季节波动也暗示了系统稳定性的下降.定量评价食物网变化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