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1篇
  免费   444篇
  国内免费   2586篇
  4591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41.
科研快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0):2001-2004
PNAS: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的流感可吸入疫苗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颗粒开发出了一种制造可吸入疫苗的新技术,该研究或可用于靶向治疗肺部特异性疾病,比如流感、肺炎和肺结核。文章中,研究者Cathy Fromen表示,这种颗粒的表面电荷在刺激肺部免疫反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非润湿模板粒子复制技术(PRINT),我们就可以对装载蛋白的颗粒表面的电荷进行特异性修饰,同时也可以避免其它颗粒特性的破坏,这就表明,PRINT技术具有独立修饰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42.
刘领  王艳芳  悦飞雪  李冬  赵威 《生态学报》2019,39(3):864-873
利用1994—1998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河南省4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了1998—2013年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98年的45.57 Tg增加到2013年的107.98 Tg,年均碳汇量为4.16 Tg/a。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由1998年的33.54 Tg和22.39 Mg/hm~2增加到2013年的97.11 Tg和31.80 Mg/hm~2。乔木林碳储量在所有植被类型中占主体,4个森林清查时期乔木林碳储量占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73.60%、79.22%、85.63%和89.93%。2013年森林清查时,乔木林中杨树和栎类碳储量最大,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7.61%和25.22%,各龄组乔木林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过熟林幼龄林。阔叶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均高于针叶林,阔叶林是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增加幅度都要高于天然林,人工林碳储量由1998年的9.62 Tg增加到2013年的55.67 Tg,占乔木林碳储量总增量的77.15%,人工林碳密度由1998年的17.86 Mg/hm~2提高到2013年的32.01 Mg/hm~2,人工林在河南省森林碳汇中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体,随着人工林生长为具有较高碳密度的成熟林,河南省乔木林将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43.
细胞因子mRNA转录后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义祖 《生命科学》2010,(5):437-443
  相似文献   
144.
藻-菌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一些生态因子对藻-菌(A+B)生态系统代谢有机碳(C6H12O6)、NH3-N和无机磷(I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藻-菌生态系统中藻(A)或菌(B)的起始数量一定时,其代谢C6H12O6的速率,随与之组合的B或A的起始数量增加(数量比则相应降低)而增加.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A+B系统代谢上述3种营养物质的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黑暗下C6H12O6的平均代谢速率较光照下高12.3%(P<0.05),IP和NH3-N的平均代谢速率则分别较光照下低14.4%(P<0.05)和16.2%(P<0.001).在A+B系统和A、B单培养物中,3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速率均随有机负荷量增加而增加,而且A+B系统的代谢速率分别高于单培养的A和B,其中NH3-N代谢尤为显著.文章还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5.
菠菜叶绿体经低渗KCL或1mmol/LEDTA溶液处理后,再用毛地黄苷法提取PSI颗粒,前者chl a/b高于后者。而EDTA-PSI颗粒的耗氧活力极强,低温荧光发射具很强的F680。SDS-凝胶电脉谱带也表明EDTA-PSI颗粒具较浓的20-24kd谱带。凡此都说明EDTA-PSI颗粒的LHPC-I含量远超过KCL-PSI颗粒的。而叶绿体经MgCl2、KCl、EDTA溶液处理后,基粒类囊体膜垛叠  相似文献   
146.
在发现利用钙离子螯合剂EGTA螯合细胞外钙离子(Ca 2 )后,可以显著抑制促滤泡(激)素(FSH)刺激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雌激素,并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假设该特异性反应是通过Ca2 影响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AC)发挥作用的,因为Ca 2 具有激活ACVIII的作用.通过RT-PCR和Northern印迹检测大鼠不同阶段卵巢组织中ACVIII的表达.结果表明,虽然Ca2 可以调控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但不同阶段的卵巢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CVIII的mRNA.实验间接提示了Ca2 促进颗粒细胞成熟的作用不是通过ACVIII发挥作用的,而可能是通过其他AC同工酶或其他Ca2 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7.
不同环境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最大净输出途径,其与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差值是判断生态系统碳源或碳汇的关键。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10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碳、氮添加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速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分别呈指数和线性增长,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不同;在土壤含水量最小时(田间持水量的10%),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最低;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敏感性在低温条件下(10℃)显著低于在适温和高温条件下(20℃~30℃)。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土壤碳矿化速率,氮的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对土壤碳矿化速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8.
杨阳  冉飞  王根绪  朱万泽  杨燕  周鹏 《生态学杂志》2013,32(7):1674-1682
云南松林是西藏高原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但有助于弄清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而且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固碳速率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各器官(叶、枝、干、根)与株高、胸径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用胸径和树高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较优模型为指数模型,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R2>0.90),估计精度较高.(2)在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63.80±9.21)、(134.76+12.69)、(142.91±13.02)、(316.72+42.57)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9.48±10.32)、(120.57±9.37)、(124.70±12.92)、(304.76±32.47)t·hm-2,灌草层生物量为(13.09±3.02)、(12.81±2.54)、(11.88±3.12)、(3.47±0.98)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1.23±0.24)、(1.38±0.31)、(0.72±0.11)、(1.13±0.39)t·hm-2.(3)各龄级云南松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分别为(30.67±7.13)、(67.63±19.06)、(71.00±4.15)、(159.32±39.95)t·hm-2,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9.
为揭示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开展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以及4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对7种典型的植被恢复措施(柏木(Cupressusfunebris)种植、柚木(Tectonagrandis)种植、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种植、量天尺(火龙果, Hylocereus undatus)种植、忍冬(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种植和砂仁(Amomum villosum)种植)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植被恢复明显改善了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总有机碳的分布和积累,显著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中的占比。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明显不同。柏木和金银花种植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较高,而草地建设的2种措施(皇竹草和砂仁种植)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最低。柏木和金银花种植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0.
以总有机酸和绿原酸的提取率双指标作为提取条件考核对象,来探讨肠安颗粒中所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L9(34)正交设计,考察提取溶媒所需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四个因素,选择进行3个水平试验。得出结论:以加10倍量的水(第一次煎煮多加1.5倍量),浸泡1 h,煎煮2次,每次1h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亦即以A2B2C2D2组合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