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日本科学家最近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能抗疟疾的按蚊。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和茨城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注意到海参体液中古一种能溶解人血的蛋白质。他们把编码合成这种蛋白质的基因植入传播疟原虫的按蚊体内,这种被改造的按蚊所吸食的人血。会被蛋白质溶解,疟原虫将因此死亡。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后颅骨缺损在超早期(4~6周内)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的可行性和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探讨超早期颅骨修补术手术中是否较常规手术存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手术修补患者9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间隔时间分为两组,4-6周以内为超早期组,共52例,3-6个月为常规组,共47例。采用不同国际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在颅骨修补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生存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头皮剥离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相应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远期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较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GOS、NIHSS和KPS评分较常规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超早期组患者头皮剥离时间较常规修补组明显缩短(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颅骨修补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在超早期(4~6周内)行颅骨修补在临床上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且能够减少术中出血,手术中头皮剥离时间也有缩短。  相似文献   
133.
韭菜迟眼蕈蚊是我国韭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各韭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良好的温室环境使韭菜迟眼蕈蚊的为害愈加严重,已成为制约韭菜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分类学家正式确定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是我国韭菜根蛆类害虫的优势物种,此后,在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和防治方法等应用研究领域,有关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全面总结了韭菜迟眼蕈蚊在我国各韭菜种植区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发生规律,详细叙述了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防治措施,综合介绍了韭菜迟眼蕈蚊防治方法近二十年内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治理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miRNA378与网腔钙结合蛋白(calumenin)、内质网应激相关性。方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阿霉素组、miRNA378过表达对照组、miRNA378过表达组、miRNA378沉默对照组、miRNA378沉默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α-SMA蛋白;慢病毒质粒转染心室肌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miRNA378、calumenin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 mRNA表达。结果:与阿霉素组相比较,miRNA378过表达组心肌细胞calumenin mRNA表达增加(P<0.01),而GRP78 mRNA表达减少(P<0.01);与阿霉素组相比较,miRNA378沉默组calumenin及GRP78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霉素损伤乳鼠心肌细胞是通过减少calumenin蛋白表达进而引起内质网应激,该作用通过上调miRNA378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35.
厦门同安湾定置网捕获鱼类的多样性及营养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同安湾进行的定置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及平均营养级特征。结果表明, 周年逐月共鉴定鱼类112种, 隶属于15目53科88属。渔获物组成以沿岸小型底层鱼类为主, 其中中上层鱼类15种, 中下层鱼类18种, 底层鱼类79种; 暖水性种类84种, 暖温性种类28种, 亚热带动物区系特征明显; 杂食性鱼类8种, 低级肉食性鱼类71种, 中级肉食性鱼类30种, 高级肉食性鱼类3种, 以低级肉食性鱼类为主。中华海鲶(Tachysurus sinensis)是夏、秋、冬三季的优势种, 六指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锯脊塘鳢(Butis koilomatodon)和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是春、冬两季的优势种。重量和尾数多样性指数最高值均在11月, 分别为3.26和3.29; 最低值均在2月, 分别为1.78和1.77。鱼类种类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 其月更替率6月最低, 为40.1%; 3月最高, 达68.6%。鱼类平均营养级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3月最低, 为3.02; 1月最高, 为3.92; 周年平均营养级为3.52。与2003年调查资料相比, 鱼类种类数明显减少, 鱼类组成和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136.
记述了眼蕈蚊科中国2新记录属和2新记录种,即屈眼蕈蚊属Camptochaeta Hippa&Vilkamaa的细屈眼蕈蚊C.tenuipalpis(Tuomikoski)和木眼蕈蚊属Xylosciara Tuomikoski的嗜木眼蕈蚊X.lignicola(Winnertz),绘制了主要外形特征图。标本保存于浙江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7.
记述采自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地区雏蝗属2新种,即乌裕尔河雏蝗Chorthippus wuyuerhensis,sp.nov.,拟曲脉雏蝗Chorthippus flexivenoide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8.
温度对食蚜瘿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王利爽 《昆虫知识》2008,45(2):256-259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测定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测定各温度下食蚜瘿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食蚜瘿蚊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19~28℃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食蚜瘿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为延长。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全世代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2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不同温度下食蚜瘿蚊的5天化蛹率和总羽化率差别较大,但以25℃下为最高,分别为88.00%和94.70%;而22℃下的化蛹率和羽化率与25℃下较为接近,分别为84.00%和90.66%,经分析差异不显著。食蚜瘿蚊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2~25℃。  相似文献   
139.
测定并分析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多斑按蚊、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核糖体DNA 28S-D3序列,应用PCR-SSCP技术对该复合体成员种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D3序列长度范围为388-394bp,GC含量为58.12%—59.79%,D3序列在种内保守,在种间存在差异,种间差异最大的是达罗毗按蚊与伪威氏按蚊为6.55%,最小的是达罗毗按蚊与多斑按蚊为2.58%,平均差异率为4.59%。用SSCP分析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28S-D3扩增产物,结果显示电泳条带具种特异性,可用于鉴别各蚊种。  相似文献   
140.
针对闽西北海拔300-500m的单、双季水稻混栽区稻瘿蚊危害重、单季稻三代稻瘿蚊危害突出的情况,通过研究提出“晚改中”的依据和技术,在正常年份下,把以往5月份播种的单季稻的播种期提早到4月5日前,就可以有效地避开三代稻瘿蚊的危害,而不必提早到3月20日前,与农民农时操作习惯更吻合,农民更易接受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