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620篇
  210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L-苹果酸生产为例,采用新型的分段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分批培养产延胡索酸酶的产氨短杆菌MA-2,并与同等规模机械搅拌反应器中接着的结果相比较。数据表明,采用气升式发酵设备进行培养,该菌体的收率能提高近3%,且发酵周期能缩短一半左右,显著降低培养成本,该类型的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应用透射电镜辅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研究了川百合 (Lilium davidii Duch.)花粉管中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和微管分布的关系。在生殖细胞分裂前和有丝分裂前期 ,电镜观察一直未见微管结构 ,但免疫荧光图象显示生殖细胞中有微管蛋白存在。直到分裂的前中期—中期 ,染色体出现 ,它们沿花粉管的长轴前后排列 ,横向的着丝点对相应地一对对地纵向排列。这时 ,生殖细胞中才出现大量微管 ,它们分布于细胞周质区和染色体之间 ,并跨越染色体的整个长度。前中期—中期开始时 ,只有 1~ 2对着丝点从横向转为纵向 ,微管垂直插入着丝点形成着丝点微管 ,而非前人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到的微管与着丝点侧向联接的图象。随着横向的着丝点对逐渐转变成纵向的过程 ,着丝点微管数量逐渐增多 ,但不形成典型的纺锤体。分裂后期 ,染色体交错分离 ,微管的分布与前中期—中期的基本相同。晚后期 ,染色体呈明显的两群 ,除极区和细胞中央区有微管残余外 ,大部分微管消失。通过染色体长度的测量 ,间接证明了分裂后期 B的存在。分裂末期的晚期 ,核膜形成后 ,在两精核之间的区域 ,微管数量开始增多。此区可能代表用免疫荧光所观察到的微管重叠区。细胞板出现后 ,微管消失  相似文献   
103.
独叶草叶二叉分枝脉序中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独叶草营养叶二叉分枝脉序及其中的网结脉和盲脉的形态学研究表明:(1)网结脉中2条完全汇合的与靠近脉中完全分离的叶脉之间未发现任何形式的维管束汇合的中间类型及网结脉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连接脉退化痕迹的事实表明,网结脉不可能由靠近脉产生,相反,由于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退化而形成开放脉;(2)盲脉是通过伴随着齿退化的达齿脉的退化、网结脉中联结脉的间断、非网结脉由分枝处间断三种方式产生的;(3)越裂片脉的出现及其可以形成网结脉的现象表明独叶草营养叶可能曾具有较为复杂的脉序,这种叶脉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4)独叶草营养叶的二叉分枝脉序可能是一种退化性状,而网结脉的出现可能是这种退化过程中的残留痕迹。  相似文献   
104.
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生长及代谢动力学研究1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动力学特性。测得细胞产率系数1.573mgVS(mmol NH+4)-1;细胞衰减常数0.052mgVS(g·VS·d)-1。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的最大氨氧化速率1.320~2.761mmol(gVS·d)-1,最大亚硝酸盐转化(反硝化)速率14.497mmol(gVS·d)-1。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利用氨的Km值1.801~4.215mmol·L-1,利用亚硝酸盐的Km值0.468mmol·L-1。氨自身的抑制常数38.018~98.465mmol·L-1,实际最大氨氧化速率的氨浓度16.656mmol·L-1。亚硝酸盐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常数5.401~11.995mmol·L-1。厌氧氨氧化的最适pH7.605。厌氧氨氧化的最适温度30℃。Vmaxa、Kma、Kia和Kin的活化能依次为37.316、30.239、33.695和30473kJ·mol-1。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合理评价化合物的促神经再生活性.用溴化四唑蓝(MTT)、分化计数、图象处理等方法,借助FK506、GPI1046阳性化合物,建立了一个基于PC12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化合物筛选系统.结果表明,无论在细胞存活实验还是在分化实验中,FK506、GPI1046都可以明显增强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效应,即有促神经再生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系统将有助于从组合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出具有促神经再生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6.
探讨了不同方法对胶原蛋白膜进行改性处理,结果表明经过甲醛处理过的胶原蛋白膜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及耐水性能。将胶原蛋白膜与卡拉胶凝胶颗粒形成组合固定化体系,用于大肠杆菌EP8-10固定化,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回收率达到了91.3%,反应20批次后,酶活回收率仍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07.
四种挺水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污水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气候室水培系统以人工污水培养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花皇冠(Echinodorus berteroi)、菖蒲(Acorus calamu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4种挺水植物,比较它们的根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根长、根寿命、根孔隙度、根径向泌氧量(ROL)、光合作用等生理生态特性及对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ROL与根孔隙度、光合速率、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根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TP的去除与光合速率、COD的去除与ROL显著正相关; TN的去除与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根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根茎比)显著负相关(P<0.05)。慈姑和花皇冠拥有庞大生物量和发达的根系,根孔隙度、ROL和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较高,在水培系统中的污水净化效果接近甚至优于菖蒲和芦苇,是构建人工湿地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1株耐亚胺培南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金属酶初筛试验(协同法)检测金属酶;改良Hoged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DNA测序决定基因型;接合试验检测耐药基因的转移性。结果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离株NC118对亚胺培南的MIC为〉16μg/ml,金属酶初筛试验阴性,Hoged表型确证试验碳青霉烯酶阳性,AmpC酶阳性,PCR扩增及测序显示含有blaKPC-2、blaAmpC基因,该菌株所产AmpC酶基因与CMY-45型AmpC酶(GenBank:ACU00152.1)比较有5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该blaCMY-2-like基因为一个新型的AmpC酶基因。结论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发现一种新的ampC基因(blaCMY-49)。  相似文献   
109.
2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分离株的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以便为临床感染治疗及预防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金葡菌232株。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血浆凝固酶、金葡菌单克隆抗体及Vitek-32型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头孢西丁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WHONET5.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金葡菌最多,占44.0%,其次是脓液(20.3%)和血液(18.1%)。232株金葡菌中共检测到MRSA 131株(56.6%),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50.0%;耐药率在10.0%~50.0%的有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夫西地酸;对替考拉宁耐药率非常低(1.3%);未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下呼吸道及皮肤软组织是金葡菌的主要感染部位;金葡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近3年来趋于稳定,糖肽类抗菌药物对其仍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0.
IL-6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6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IL-6受体(IL-6R)结构和功能的影响。IL-6R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即配体结合链gp80和信号传导链gp130。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种亚基组成的高和力IL-6R是介导细胞效应所必需的。IL-6Rα中的造血功能区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它决定着结合IL-6的能力,然而gp130则是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传递分子,其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