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01.
2007年底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成立。肠内菌群的解析将有助于阐明饮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人体以及环境中的宏微生物组被Science杂志列为2008年受关注的研究。每年都在以超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将会使研究加速。  相似文献   
10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湖南红壤晚稻田CH4的排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金剑  吴萍萍    谢小立  傅心赣  沈其荣  郭世伟   《生态学报》2008,28(6):2878-2878~2886
选取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的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入秸秆的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通量大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单施化肥的各处理中由于养分缺失情况的不同,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差异.秸秆区CH4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较大,全量化肥养分施肥区次之,偏施养分和无肥区较小.同时还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条件下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灌溉水层深度和土壤Eh,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晚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层深度相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环境因素对硬骨鱼类GtH的分泌和生殖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为进一步探讨环境因素对鱼类生殖活动的调节作用机理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4.
螨类休眠体的发育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曼丽  范青海 《昆虫学报》2007,50(12):1293-1299
休眠体是螨类抵御不良环境并借助携播者进行传播的特殊形式,许多非痒螨股的无气门目螨类都有此现象。休眠体形成和解除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到一种或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营养和密度等,但各种因素对不同的螨类所起的作用不同;环境与遗传基因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休眠体形成与解除的关键。一些易形成休眠体的螨类是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害虫,它们表皮构造特殊、个体微小,给防治和检疫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本文对休眠体的发生、传播、生长发育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05.
光、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可以通过启动子中顺式作用元件与转录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对这些信号产生响应,调控基因表达。本文综述了光、温度、水分诱导表达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及相关转录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环境因子诱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对研究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蚜虫的表型可塑性及其遗传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倩  沈佐锐  王永模 《昆虫学报》2006,49(5):859-866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有机体在适应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时呈现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蚜虫是农林业的重要经济害虫,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的可塑性。本文综述了外部环境因素(如寄主植物、温度、光照、天敌等)的变异对蚜虫表型的影响。总体来说,蚜虫表型会因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系以及发育阶段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温度变化对不同蚜虫种类的生殖力、生存力以及有翅蚜产生与否有极大影响。研究人员利用RAPD-PCR、微卫星等分子遗传标记确认寄主植物和温度是造成蚜虫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不同的蚜虫种类以及同一种蚜虫的不同克隆系在表型和遗传进化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蚜虫受外界条件影响的不同虫态以及不同体色克隆系、不同生活周期的类群之间, 其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都有所差异。分析上述各个因素对蚜虫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对于蚜虫的生态进化研究和有效治理蚜害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最后讨论了还有必要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如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和染色质重塑、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以及微RNA(microRNA 或 miRNA)调控的基因表达变化等,又如有翅蚜的表型和遗传学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蚜虫的生态进化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林冠附生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存留物是构成山地湿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由于在林冠攀爬技术上的限制,过去对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20年来,随着对林冠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影响的认识和研究技术上的提高,对林冠附生生物的研究已逐步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系统水平上。有关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其生态学效应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研究领域——“林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交互作用比它们的解剖、形态和生理特征更为重要。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是一个适合于许多生物种类生存的场所,其数量比想象的更为丰富。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9 500余种附生植物,其中维管束附生植物的种类高达24 000种,约占总维管束植物种类的10%。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在世界各地森林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范围在105~44 000 kg·hm-2之间,其中在一些热带和温带天然老龄林中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超过了宿主林木的叶生物量。林冠附生植物还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LAI)。林冠附生物丰富的物种组成、较高的生物量、独特的生理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分布于森林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界面,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养分和水分循环、指示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残留物具有较强的能力吸收雨水和空气中的营养物质,在林冠层中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促进氮固定,林冠附生植物群落还能为生存于林冠的其它生物(如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林冠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布格局除与宿主有关外,还受到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微生境条件等)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地森林类型多样和环境条件各异,目前国际上有关附生物的研究仍十分活跃,建立了林冠研究网络,研究不同类型森林中附生植物及其枯死残留物的动态及其与群落特征、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探讨、交流和发展有效的标准测量方法和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对林冠附生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于今后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8.
不同立地条件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南方红豆杉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活性氧代谢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试验以2年生南方红豆杉幼苗为材料,在福建省泉州地区开展桉树林、樟树林和空地3种生境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探索适宜南方红豆杉幼苗生长的环境特点.结果表明: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的株高和新梢长度显著高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叶绿素b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空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也高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高于空地,蛋白质含量低于空地.桉树林和樟树林下南方红豆杉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空地,而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空地;这可能是空地生境对南方红豆杉幼苗产生一定的光胁迫效应,桉树林和樟树林可为南方红豆杉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遮荫环境,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9.
以我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获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家庭左惯手遗传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汇总、计算遗传概率,并利用Penrose法估算遗传方式,采用Falconer回归法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遗传力,得出不同年龄阶段(祖辈、父辈、子辈)的左惯手概率不断增大,遗传力不断增大,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左惯手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10.
环境因素对湖泊高等水生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质、底质、周丛生物,浮游生物等对湖泊水生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指出: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是湖泊生态功能恢复的关键;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应在营造其合适生境的基础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应遵循自然规律,优化群落结构;草食性鱼类对湖泊水生高等植物负面影响较大,应注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