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7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海道棕熊繁殖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报道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d-GGArATTCC和d-GGArATTC。酶促反应结果说明,当受体3′末端为核糖核苷时大大促进RNA连接酶的作用。产物的结构均经蛇毒磷酸二酯酶部分酶解后的电泳-同系层析双向图谱鉴定得到证明。这两种类似物都能被EcoRI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在专一位置上水解,结果说明EcoRI的识别顺序中第四位上d-A变为r-A并不显著影响酶的识别,而且证明了EcoRI的最小底物是含有识别顺序的七聚脱氧核苷酸。  相似文献   
103.
黑龙江林甸县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林甸县泉头组所产植物化石,有古老的蕨类 Cladophlebis 和 Onychiopsis,其余是被子植物 Protophyllum undulatum sp.nov、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 sp.nov.和 Plantno-phyllum sp.等。岩石中保存的孢粉有20种,19个属,绝大多数为蕨类孢子,类型多,数量大,其次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的种类多曾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有原始叶属和形小而叶脉不规则的古老类型。多数孢粉化石曾出现于早白垩世,其中以早白垩世晚期的类型为数较多。这种组合,可以和美国东部的 Potomac 组的 Patapsco 层相比较,亦可与西伯利亚 Kolyma 盆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对比。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的 Aptian-Albian。当时气候暖热而潮湿。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磷酸铅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冬小麦分蘖节细胞内的三磷酸腺甙酶(ATP-ase)活性进行了亚显微结构的定位,并试验了ATP-ase 在5℃低温下的反应活性。结果指出:无论在一般采用的常温(22℃)反应条件下,或是在5℃的低温反应中,在小麦分蘖节细胞的质膜、胞间连丝、核仁,染色质以及液泡中,均显示出很高的ATP-ase 的活性反应;在造粉体周围的细胞质以及细胞间隙内,也观察到ATP-ase 活性反应的磷酸铅沉淀物;而在线粒体、质体和内质网上,则一般未表现出ATP-ase 的活性。对于ATP-ase 活性在小麦分蘖节细胞各部位的定位情况及其可能的功能意义,以及ATP-ase 在5℃低温下的高活性反应同冬小麦植株在低温下抗寒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5.
雷公藤属植物的新二萜内酯——山海棠素和雷藤素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了从昆明山海棠根皮中分离得两个新二萜内酯山海棠素(Ⅰ)和雷藤素丙(Ⅴ)。山海棠素是雷公藤属四个种共有的化学成分。雷藤素丙从昆明山海棠分离得,其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的数据与雷藤素甲、雷藤素乙和雷藤酮相比较,推测雷藤素丙是2-α-OH雷藤素乙。山海棠素可能是雷藤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前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6.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mi RNA可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mi 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 nt的非编码短序列RNA,通过介导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导致靶m RNA降解,促使相应蛋白质的转译受阻而失去原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mi RNA在细胞分裂周期中影响着基因的表达调控,在此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失控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肿瘤的发生是以细胞恶变为基础,细胞恶变则是与细胞周期调控因素失衡相关,由此提示了一些mi RNA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mi RNA逐渐成为肿瘤诊治的新研究方向。本文主要讨论mi RNA在肿瘤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mi R-5195-3p对人宫颈癌细胞系Si Ha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人宫颈癌细胞SiHa和正常上皮细胞HaCaT中mi R-5195-3p的表达水平。将mi R-5195-3p mimic转染至Si Ha细胞中构建外源性过表达细胞株,阴性对照组中则转染NC mimic,并用q RT-PCR验证转染效率;通过MTT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横向迁移能力;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纵向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与snail 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细胞Si Ha中的mi R-5195-3p表达水平较HaCaT偏低(P 0. 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 R-5195-3p mimic的SiHa细胞中mi R-5195-3p水平显著增高(P 0. 01);并且其体外增殖(P 0. 001),迁移(P 0. 001)与侵袭能力(P 0. 001)明显减弱;同时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而Vimentin、snail表达水平下调。结论:过表达mi R-5195-3p可能通过阻碍EMT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Si Ha的增殖,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108.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 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I.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内orexin-A对顺铂所致胃功能紊乱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只大鼠并将其分为3组(n=10):对照组(NS组);24 h顺铂治疗组;48 h顺铂治疗组。24 h顺铂治疗组和48 h顺铂治疗组大鼠分别在腹腔注射顺铂后24 h和48 h处死大鼠,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采用定量实时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orexin-A mRNA的表达,ELISA测量大鼠脑脊液中P物质水平;DVC内微量注射orexin-A和ghrelin受体拮抗剂后,检测大鼠食物和高岭土的摄入量。结果:顺铂可显著减少大鼠下丘脑orexin-A mRNA表达,增加其脑脊液内P物质的浓度。外源性orexin-A可改善顺铂引起的厌食症和异食癖。orexin-A以上的效应可被DVC内预先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部分逆转。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ghrelin神经肽系统改善顺铂在化疗过程中诱导的胃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生活质量,并对其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97例,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基本治疗情况,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发放197份问卷调查,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8.98%(195/197)。其中195例患者中有73例发生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122例未发生复发转移(未复发转移组)。19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社会/家庭状况、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关注条目、总体生活质量等项目评分呈递增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性癌、肿瘤大小≥2 cm、临床分期为Ⅲ期、激素受体为ER及PR均阴性均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采用放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内分泌治疗以及p53蛋白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生活质量呈动态变化,其术后复发转移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激素受体、化疗方案、p53蛋白、内分泌治疗及放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