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7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相似文献   
102.
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利用荧光和 Giemsa 分带技术研究了栽培大麦与野生大麦染色体的带型,使大麦染色体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大麦染色体分带远不如黑麦那么容易,尚存在一系列技术上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大麦分带的可重复性比较低,显带效果较差。本文就我国栽培大麦染色体带型和如何提高大麦染色体分带的效果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植物染色体高分辨 G-带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首次运用改良的尿素法在野生一粒小麦、玉米、蚕豆、吊兰、川百合等多种植物上诱导出 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前期染色体带呈颗粒状,中期染色体呈明显带状,与哺乳动物染色体 G-带很相似。G-带的数目取决于染色体浓缩程度,中期染色体一条深带到晚前期可显示出2.67条亚带。作者同时比较了胰酶法与尿素法的显带效果。认为两种方法显示的带纹基本相同,尿素法比胰酶法作用温和,显带时间长达数分钟,易于掌握,重复性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小鼠在感染Escherichia coli O157:H7及补充嗜酸乳杆菌KLDS AD1和瑞士乳杆菌KLDS1.8701期间小肠黏膜中SIgA和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结合小鼠表象特征,探讨2株乳酸杆菌对小鼠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小鼠分成4组,空白组、致病对照组、嗜酸乳杆菌组和瑞士乳杆菌组,对实验组小鼠连续7 d灌胃大肠杆菌致病后,再连续7 d分别灌胃2株乳酸杆菌,采集小鼠小肠利用ELISA法测得各组小鼠肠道组织中SIgA和4种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的含量。【结果】瑞士乳杆菌可极显著提高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小鼠的体重,嗜酸乳杆菌的效果较小;感染E.coli O157:H7后,SIgA、IL-2和IFN-γ的含量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第5天开始下降,而IL-4和IL-6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第7天开始下降。补充嗜酸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后,SIgA和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都迅速增加,并保持较高水平,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嗜酸乳杆菌KLDS AD1和瑞士乳杆菌KLDS 1.8701都可通过增加细胞因子和SIgA的分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对小鼠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52%。结果表明: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6.
PSD-95(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突触后密度区含量丰富,具有复杂的结构域,与膜受体、离子通道、细胞粘附因子和信号分子等相互作用聚集成大分子复合物,在突触的可塑性、学习记忆、大脑的病理生理紊乱等起重要作用。PSD-95与脑缺血神经元损伤和凋亡的分子机制有密切联系。脑缺血再灌注后PSD-95在缺血侧皮层的变化表现为PSD.95阳性细胞数的减少和细胞形态的受损改变。抑制NMDA受体活性的治疗策略包括破坏受体本身、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破坏PSD-95/NMDAR相互作用、破坏PSD-95/nNOS相互作用、nNOS抑制剂药物干预。已有研究发现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中抑制PSD-95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脑缺血。实验性的PSD-95抑制剂减少了短时间和长时间局部脑缺血大鼠的梗死面积、并恢复相应的运动功能治疗脑缺血。本文重点研究PSD-95与脑缺血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7.
TLR——天然免疫中的特异性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特异的I-型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在急性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结构、分布(基因、细胞、组织、种群层次)及相应配基都具有特异性;TLR的信号通路包括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依赖途径和MyD88非依赖途径。TLR在免疫防御上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的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EP0基因是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的早期基因,可能与病毒复制及潜伏感染等有关。为了筛选特异性抑制EP0基因表达的siRNA序列,本研究按照Ambion公司公布的siRNA分子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了3个针对PRVEa株EP0基因的siRNA模板EP04、EP08和EP12,分别克隆到以CMV启动子的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neo中,构建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4.1-EP04、p4.1-EP08和p4.1-EP12。同时,将EP0基因的编码区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中,按照读码框架与EGFP基因的5’端融合,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P0-EGFP。将p4.1-EP04、p4.1-EP08、p4.1-EP12和阴性对照质粒p4.1-NK分别与pEP0-EGFP共转染IBRS-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和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三个siRNA分子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EP0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EP08、EP12和EP04;在进一步的病毒感染实验中也得到了与细胞转染模型一致的结论。这为深入研究EP0基因在PRV复制和潜伏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仓怀芹  刘坤  高华  梁慧 《生物磁学》2009,(24):4625-4628
目的:研究硫酸软骨素对慢性酒精中毒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六个组:空白组给予蒸馏水,酒精模型组给予50%的酒精8ml·kg-1·d-1灌胃,纳洛酮组在给予酒精三十分钟后腹腔注射纳洛酮0.08mgkg-1·d-1,硫酸软骨素低、中、高剂量组在酒精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硫酸软骨素50,100和150mg·kg-·1d-1。两周后酒精的剂量增加到12mg·kg-1d-1。在第八周末,分离大鼠脑组织,观察大鼠神经细胞。用生物方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GSH-PX、SOD、MDA以及Ache的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且排列紊乱;和酒精模型组相比较,硫酸软骨素中剂量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酒精+Chondroitin组脑组织中MDA的含量和Ache降低(P<0.01),GSH-PX的含量和SOD的活力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硫酸软骨素对慢性酒精中毒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及荧光染色技术,对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Puccinia xanthii sp.ambrosiae-trifidae冬孢子的萌发过程和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堆成熟时突破寄主表皮外露;在寄主上冬孢子萌发时由上细胞顶部出现皱褶和帽状物,由帽状物下伸出担子。冬孢子的上细胞和下细胞都可萌发;冬孢子在水中于25℃2h即可萌发,24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12%;温度20-25℃、相对湿度97%以上、pH5-7的条件利于冬孢子萌发,光照对冬孢子萌发没有影响,木糖和乳糖对冬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无机氮源营养对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肌醇、烟酸、核黄素及三裂叶豚草叶汁对冬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